王瑢
旅途中,瞥见路边有个废弃的古窑址,虽破瓦残垣,但名字依稀可辨,知道这是用来烧陶瓷缸瓦的“青瓷窑”。“青瓷”,循名责实,此处专指黑釉瓷。生产于晋北一带的黑釉瓷可真够黑,但你要问究竟有多黑?还真形容不来。拿我奶奶的话说就是“要多黑有多黑”,言下之意是没了参照物,随便你去想。
在晋北乡下,村人家里的盛水器,或者不盛水而用来盛物什的瓮或缸,统统硕大庞然。基本都是这种墨黑色,那种河南市面上常见的酱釉色的瓮缸并不常见。你若是往晋北乡下来,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备有这样的几个瓮或缸。黑釉瓷的瓮缸有一大好处,储物可致远。比如说,你把胡麻油放在别的容器里,时间一长准变质,但要放在这样的瓮或缸里,即使隔个几年再看,那胡麻油的味道照旧醇香扑鼻,仿若初榨。
我家老宅的院内栽种有三棵杏树,成熟的杏子需要及时采摘。怎么可能吃得完?我奶奶于是将刚从树上打下来的青杏直接放入这种瓮缸,一直吃到深秋亦不败不坏。等秋天柿子大量上市,吃不完的杏子用来泡制独家养生“柿杏茶”——将整颗的杏子跟烂熟的柿子拦腰划开,柿子皮不要切断,大枣去核,要喝的时候,先在壶底铺厚厚一层沙棘果干。这壶最好用玻璃壶,磨砂玻璃更佳。讲究的人会放几朵菊花或者玫瑰花。文火慢慢煨。杏跟柿子的果肉在水中愈发显得润泽而透明,壶水大沸时加一勺红糖,盖上盖焖个几分钟。呈现在眼前的是金澄澄一团和气。
秋日暖阳,忙碌大半日的奶奶,此时终于得闲,靠床头用报纸卷一种晋北乡下特有的土烟卷抽。少不得来一杯养生茶,鲜甜、微酸,带一丝微苦,奶奶唱起来,“稷山的红枣甜格盈盈/夏县的莲菜最出名/虞乡的柿子甜又红呀儿呦/杏花村的特产竹叶青……”听到这句我立刻知道,奶奶馋酒了。
我所见过最大的黑釉缸,是在染坊。人甚至可以坐里边洗澡。而酒坊的盛酒器虽说也很大,但大归大,却多是瓮,而并非缸。因为要经年累月地储酒藏酒,大瓮无比巨大,口却一定得收小,是为便于遮盖密封。但酱菜作坊用以晒酱用的瓮,却一定要敞口,好让里边的大酱可以经常见见风,晒晒太阳。
想起有回去河北,头一次见到大片大片的“黏高粱”。穗子松散且杂乱,秋风起,远远望去简直钗横鬓乱。不知为何,竟生出一种惊恐的美来。同行的朋友来自辽宁,他说,俺们清河门那嘎达,不种水稻小麦,一年四季基本就吃黏高粱。入冬后家家都大蒸特蒸黏豆包,一种黄米面,另一种就是黏高粱米面。黏高粱的产量低,这种高粱脱粒后,是扎扫帚的上好材料——糜子很长。
高粱秆的用处极多。晋北人最常见用碌碡压扁后去芯,只留皮,拿来编满炕铺的席子。推门而入,整屋弥漫着一种麦草清香。颜色亦好——高粱秆自带红色不规则花纹。古老而美好的高粱饱含诗意,小时常见父亲喝山西本地产高粱白,我不识字,但分明记得那酒标上画着两株交叉的红高粱。时至今日,乡下仍有酒坊自制高粱酒,70°!想起有次父亲跟母亲在看电视剧,突然啪地拍桌子,“瞎扯淡,谁家酿造的高粱酒是红的!”继而又笑起来,“艺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