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一潼
说到何肇娅,你会想到什么?答案当然是知名摄影师。除了摄影,其实何肇娅还是一位有创造力的生活艺术家,她热衷于编织披肩、设计饰品。她编织的披肩,每一件都成为独特的收藏;而她设计的饰品,又因风格独特,为不少艺术界和时尚界女性所青睐,她将人物摄影作品和首饰作品相结合打造的“脖颈装置艺术”展,是沪上小有名气的艺术空间。
九年的首饰设计成“黄金时期”
爆炸头、大袍子、抢眼的配件……个子不高的何肇娅却总是人群中最闪耀的存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她,多年来一直在做着两件事:拍摄上海女人和设计首饰。她说,其实这些都不是她的专业,与当初学习的舞台美术有点距离,但这份距离却带来了不设限的想象力,让她天马行空地设计自己的作品。她用“神秘、有趣、超然”定义自己。
说到结缘饰品,何肇娅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发生的事。多年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李锐丁要去日本拜访他的导师——无印良品创始人小池一子,想要送对方一件特别的礼物,于是找到了何肇娅,何肇娅用沉香和水晶设计了一条手链,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有着鲜明的对比却又浑然一体,沉淀着岁月的精华和大自然的气息。小池一子收到这件礼物后非常喜欢,她向李锐丁夸赞,设计这条手链的艺术家很有才华。李锐丁告诉她,四年来,小池一子的手腕上一直戴着这条手链,沉香因为长久的佩戴,泛出日月升华后的光泽,她还把这条手链给三宅一生看,三宅也夸赞这个设计。这些消息让何肇娅备受鼓舞,更证实了“越本土越国际化”的审美准则。正好临近退休,退休后的人生何肇娅开始设计首饰,把作品发到朋友圈,那些不拘一格的设计引来关注。九年的首饰设计是重启人生,她称之为“黄金时期”,她感恩首饰的“拯救与陪伴”。问她设计的首饰的品牌名称是什么?她霸气回复:“没有名称,我会用‘肇娅’锁定自己。”
何肇娅拍摄了30多年的“上海女人”,镜头里的主角,她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和成长背景,她们从全国各地奔向上海,其中有科学院士、著名音乐家、媒体人,也有小白领,她们的共同名字叫“新上海女人”。她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相同的是眼波流转之间属于上海的韵脚,骨子里的娇媚疏慢,她们的杰出,成为这座城市的优秀基因。她说拍摄的每一位女子,都触动她的灵魂,吸取到了她们的精华,没有人比她更懂上海女人。她拍的都是黑白照,几乎不修图,也不干预拍摄对象的姿态,是女性最本真的还原与呈现。何肇娅曾多次举办“上海·女人”为主题的摄影展览,以女性敏锐透彻的视角诠释上海女人与这座城市共栖的生命状态,她的个人首饰展又将人物摄影与首饰作品相结合,唯美演绎了当代视觉艺术与装置艺术的天然融合。如果说拍摄“上海女人”的过程是何肇娅从青年到中年的阶段,人生分水岭的困惑席卷而来,摄影是她对抗中年危机的突破口,那么设计首饰,则是何肇娅对抗中年迈向老年的魔法,岁月赋予她年龄,也沉淀着她的内心精神力量。在艺术的体验中,与年轻时相比,现在更增添了岁月的磨砺痕迹,一件作品的诞生,现在会更沉得住气,让想象力在心底里发酵,酝酿已久后,才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呈现出炉火纯青的效果。这是岁月给她最大的馈赠。你想不到吧,她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年轻时保留至今,它的好处是“无声地鞭策着你时光不再”。
希望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气质
九年前她退休回到家里,似水流年的时光如指尖的细沙在眼前倏忽流逝,她说:“每个人都是岁月长河里的旅行者。时间,对于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接近生命的晚霞,是人一生中最绚烂、最有智慧的阶段。”女人,对容貌和年龄的敏感,成了她一生的功课。到了人生的黄昏,她的潜意识里会更在意这些。怎样做到让别人更关注到自己独特的气场,独特的举止言谈,独特的思想观念,独特的优雅魅力?她觉得是首饰。于是她便开始匠人般的手工艺制作,以此对抗时间的洪流。
她的首饰不似那些陈列在玻璃橱窗里的珠宝,而是在铁器上、沙砾中带有岁月的质感,她了解女人的心意,首饰早已不是一件物品,是一段封尘已久的往事、一首反复吟唱的歌曲、一封从未寄出的情书。她不关心设计理念,也无从考证灵感来源,仿佛一切信手拈来,却是一场关乎美术基本功、审美意识和人生阅历的大考,问她成就一款优质首饰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她会说:“你当时的困惑、你的情感、当天的天气。”这很何肇娅。她只关注设计首饰的初心有没有变:不抄袭任何大牌;让朋友们在最重要的场合选择佩戴她的作品。十多年过去了,几乎都实现了,这就够了。有朋友形容她:“女人有各种活法,肇娅把自己活成了艺术品。”她常常专注到令人发指。比如朋友和她商量旅游,她也踊跃的,可临到具体定时间她却王顾左右,十天半月免谈,七八天、三五天?她沉吟良久,幽幽地开口:最好不超过一天一夜。她边说边笑着,埋头于面前堆成小山的首饰素材。那些让一般人顿生密集恐惧的大小素材,被她一往情深地注目、触摸、拣选、排列、组合,不肯忽略一个细若游丝、小如芝麻的细节。有时候一件作品即将完成,只要稍感一点点不到位,她就全部拆掉重来。那些金属的、珠玉的、沉香的、景泰蓝的、绿松石的……各式各色素材,每一样都是她亲自觅来的宝贝,没有所谓最倾心的材质,她把它们变成独一无二的项链、别针、耳环、包饰……变到气质迥异的潮人身上,电视台女主持佩戴她的首饰出镜,或是某个小型沙龙里惊鸿一瞥的不知名女子的戒指,电影曲作者居文沛戴着她辨识度极高的耳环走上戛纳电影节红毯,赢得的掌声和赞叹里,何肇娅听得见对自己的一份构思劳作的嘉许。首饰设计是她的重要交流方式,她宅在家里,让她的首饰替她周游世界,看尽人间百态。
织毛衣、串首饰、煮咖啡、烤面包、做美食……她的手工能力极强,尽管“工匠精神”已是一个说烂了的词,还是跟她聊了,在她眼里,“工匠精神与勤快的劳作是两回事,那是一种疯狂,会死死盯住一件物品,深深陷入其中,看出了常人连做梦都看不到的感觉,并把它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工匠精神更多地会借助上天给予的灵性和神性。”问她怕不怕被抄袭?她的回答坦率而又自信,“怕的。当看到网上出现我的假冒东西时,首先是愤怒,随后是得意:你也终于进入让别人学样的行列中啦。事后会做出更惊艳、更奇特的东西出来,这些如装置艺术般的制作,连自己都仿不了第二件,很多镇店之宝也许就是这样产生的。”曾有公司定制了一百条首饰,她说:“其实我可以同一款做十个,又不是集中一个人用,可我不甘心抄袭,即使抄袭自己也不行,我希望每个饰品有独一无二的灵气。在我们这年纪,如果还想挑战的话,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