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乐》剧照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随着全国演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剧场不断增多,“空巢化”“运营收支失衡”“饥饿营销”等问题也随之涌现,如何提升剧院运营管理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发关注。
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剧院管理发展大会”昨天举行,来自全国11个城市的专家、剧院从业者共同探讨如何拓展创收渠道、提升剧院职能、加深文旅融合。会上宣布在上海首推现代剧院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模式,并发布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市场在变
管理模式也要改变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用一年时间走访全国各家剧院,在昨日公布的《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成果中,一组数据引发思考——2021年演出市场消费主力中,18到24岁的学生比重已占到29%。而在全国的演出类型中,旅游演出占比39.4%。
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消费群体的社群化趋势意味着剧场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为新时代剧院管理模式提出新挑战。上海音乐厅和上海民族乐团携手合作的文旅融合项目《海上生民乐》迄今已演出百场,在大麦上评分高达9.2分,始终处于热榜前列。
“现在的观众已不满足于到剧场看一台戏。”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直言,如今的剧场要提供观剧、看展、品美食、买文创等多种体验。《海上生民乐》的成功在于它不仅是一台创新融合的海派民乐演出,还是一场被投射在百年音乐厅侧墙上的灯光秀,更是远道而来的乐迷粉丝能打卡的热门景点、能自拍的精美文创、能作为“上海礼物”带回家的丝巾、杯具、环保袋。
将一部剧打造为一个文旅融合项目,在“品牌提升”的同时也为剧场带来除了票房以外的各种收入,助力下一个项目的运营,这为新时代剧院管理带来启发。《海上生民乐》创作之初其实也困难重重,但贵在坚持,如今这个项目是全国同行争相来取的“真经”。
经营有道
“掌门人”还要会用钱
近年来,全国各地剧院建设不断增多。在剧场运营能力提升、演出收入增长的同时,“空巢化”——剧场利用率较低、“建管分离”——高素质人才匮乏、“饥饿经营”——运营收支失衡等难题也愈发凸显。就全球视野来看,百老汇、伦敦西区也都遭遇过这样的难题。
“作为剧院‘掌门人’,要学会筹钱、赚钱,还要会用钱。”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说,在百老汇或是伦敦西区,商业性剧院和非商业性剧院有严格划分。成功的商业项目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戏剧创作为导向,成立成熟的创作孵化和演出运营机制。
“所有的线下演出,严格来说就是和剧院共同进行二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认为,剧院管理涉及系统、生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尽管演艺表演的形态和媒介不断发生变化,但观众对高品质演出的需求从未改变。”
据悉,在《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上海首推的“剧院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就包含了职能前置机制、全过程管理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三大板块。未来,以基础性指标维度和成长性指标维度两个框架为基准的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也将率先在艺术中心所属剧院实施。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