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对这个解决方案都同意了,那就按照这样来吧!今天中秋节,大家签署好赔偿协议,回家与家人吃个团圆饭吧!”民警话音刚落,30多名业主纷纷在补偿协议上签下名字。
一起涉及20余家商户、30余名业主的商业纠纷,能够在一天里就顺利解决,得益于整合了多部门资源的“三所联动”机制。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三所联动”机制,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
合力难聚?
“三所联动”助力提质增效
9月29日是中秋节,上午,在奉贤区奉浦街道某公司接待处,20余家商户的30多名业主却在忙着要求维权。
原来,这家公司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合作,在未经区相关部门及属地街道审批许可的情况下,计划在国庆期间举办夜市商业活动,招商征集到70余家商户摊位。但9月28日,因审批许可未通过、活动无法如期开展,已搭建好的20余个商户被相关部门拆除,众多商户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奉浦派出所牵头协调奉浦司法所、上海赛意律师事务所、奉浦街道等多方向涉事商户及主办方开展司法援助,告知双方应承担的义务及合理的赔偿诉求。经过近8小时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出炉:第三方公司向70余家商户先行支付各类损失费,并将大家分流至其他夜市,双方签署后续赔偿协议,保障商户权益。
“类似的商业纠纷,按照以往工作模式,派出所是第一接处警单位,却不是矛盾调处的主体部门。民警在现场很难调解成功,虽然会告知解决途径,但走司法程序往往旷日持久,同时各部门之间也很难形成合力。”奉浦派出所所长唐杰表示。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矛盾、劳务薪酬、商业经济等方面的各类纠纷占到了每天110警情的极大比重,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聚拢合力、高效化解纠纷,有效推动基层治理,成为摆在上海公安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课题。“三所联动”机制的建立,搭建平台聚合各方力量,为化解矛盾提质增效。
效力难达?
“三所一庭”研判强制执行
“今天拿到了期盼很久的工资。这笔钱来得太及时了!小孩开学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奉贤区柘林镇新塘村的一间会议室里,桌子上放着几十个牛皮纸袋。工人们陆续在签收单上写下了名字,欢欢喜喜领取了各自的工资。
这是奉贤区引入法院法庭,升级建立“三所一庭”机制,帮助工人解决欠薪问题的一起典型案例。新寺派出所民警此前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某包装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停摆数月,拖欠几十名员工工资及经济补偿金近百万元。派出所立即牵头启动“三所一庭”机制,会同法庭、司法所、法援律师以及镇相关单位就欠薪矛盾开展研判,提前介入。
经释法说理,员工们同意通过劳动仲裁途径维权。进入执行阶段,法院立即启动涉民生执行案件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执行、案款优先发放,同时引入各方力量参与纠纷多元化解。经法院督促,被执行人终于分11次将款项全部支付。9月7日,97万余元工资款额被全部发放到67名工人手中。
“引入法庭深化‘三所联动’机制,是基于奉贤本土特色的一次尝试,既让‘司法关口’前移,又确保了调解协议签署后的执行效力,同时也反作用于后续的审判压力。”奉贤公安分局治安支队基层指导科科长蔡康杰介绍说。
奉贤区新城人民法庭法官陈蓓也表示:“关口前移化解纠纷工作对于缓解地区法院审判压力的作用已见成效,目前民事一审诉讼案件量呈持续下降态势。”
诉求难表?
一键下单调解精准分流
“您收到一条纠纷调处申请,请尽快处理。”奉贤公安分局柘林派出所社区民警孙振华手机上弹出一条通知,是社区里一位老人提交的一条纠纷调解申请。
为方便居民,奉贤公安分局推出“纠纷调处预约”App,统筹线上线下矛盾调处及综合治理。“考虑到用户年龄跨度,设计App时就考量了简便化操作,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也可通过邻居、治保主任或居村委工作人员等帮助预约。同时,App‘工作端’设置了三类不同等级的矛盾纠纷化解操作模块,‘接单’后的工作人员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激化可能性和调处难易程度等进行过滤分流,确保调处全过程责任精准到人……”柘林派出所所长汪培敏介绍。
这份调解“工单”很快被精准分流到社区民警孙振华的手机上,原来是八旬老人王阿婆因赡养问题与儿子闹矛盾。“接单”后的第三天,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连同法庭的工作人员,镇妇联、村干部们一同在解纷“一间室”里为老人一家调解,问题顺利解决,王阿婆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据悉,该App推出至今,已接到300余起调处申请,化解率达99%。
本报记者 潘高峰 特约通讯员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