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全人教育的一个传统。孔夫子带着他的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一路上发生的好事坏事都成了好教材。近代,朱自清在春晖中学任教时,也带学生步行到杭州,称之为“远足”。他们一路歌一路创作,写出了很多好诗文。我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带学生到各地采风,由近及远,足迹遍及小半个中国,还去了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冲绳岛。我美其名曰“文化学旅”。
既是“学旅”,就要有预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每次出行有大致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外出的时间以及学过的文章选择线路、确定主题。以“越州行”为例,那是每届学生都要走的线路。从上海出发,经杭州、绍兴,再到宁波,然后折回上虞。先到西泠印社、苏堤、司徒雷登故居和墓地、大禹陵、王阳明墓、兰亭、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沈园、青藤书屋、越王台,再到宁波天一阁、丰镐房、妙高台,回程去曹娥庙、河姆渡、春晖中学,一般三四天时间。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文学、历史到书画艺术、建筑风格,都有所涉略,体会到书本上难以获得的历史现场感。
对每一个将去的地方,同学们都预先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老师在行走前或行走中,做相应的讲座。包括地貌、历史、重要人物的生平、诗文、故事,编成一本行走手册。
最近,我们复旦五浦汇四个年级,分四路“出游”。分别是“越州行”“古都行”“皖西行”“苏南行”。
初三年级是“苏南行”,因为已经是初三了,既要放松,更要励志。南通有张謇纪念馆。张謇办学校办实业办慈善的开拓精神,深深打动了莘莘学子。常州的“青果巷”,被称为“江南名士第一巷”,一个街道就出了无数名士。东坡终老地、言子墓、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周有光慈柔人生,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学生的诗句“留恋青山不忍去,先贤风范永存心”,写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
预备年级去“越州”。他们在兰亭流连忘返,在西泠印社细品楹联印章,在司徒雷登故居了解一个热爱中国的美国人的事迹和内心!在蔡元培的故居肃然而立,在鲁迅故居思考中国人的“戾气”与“和气”。在王阳明墓前祭祀,重温老师讲座中曾提到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在学旅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正是这些意外,处理好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功效。
初二年级去皖西。住在一个实践基地,那里先有当地一所学校入住。为了照顾上海来的“贵客”,基地领导调整了那所学校的作息时间,引起不满。因为起床时间的错落,影响了我校学生的睡眠。各有怨气,于是产生了一点摩擦。因小事而扩大,以致情绪失控,发生肢体冲突,甚至故意弄坏物品。有的同学以为帮自己的同学出头,与他们评理,是伸张正义,是集体主义。事后,教师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们要理解,反省,宽容,不要有“正义的火气”。于是双方赔礼道歉。同学们看到了自己身上平时看不到的缺点。
我们进而问学生,如果时间倒退到事发前,你将怎么做?又问,怎么能每到一地,就交几个朋友?
初一年级去古都南京。跟团的家长,觉得饭菜较差而不满,与宾馆发生矛盾,弄得双方都不快乐;有人的物品被服务员移动而气势汹汹要讨个说法。带队老师也趁此机会展开讨论,认识到这种行为是过分自我的表现,有损自己的形象,应该努力谅解他人。
一路上虽一再叮咛,预备班同学还是丢三落四。最后,宾馆通过快递送到学校的物品有一纸箱之多。而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同学中就很少发生。可见,他们的自理能力在游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复旦五浦汇提倡诗教,一路上同学们平均每人写了五首诗,多的写了十余首,而在平时要写出一两首都难。在游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之间增进了感情。本来很少说话的同学,这几天彻底放松,无话不谈,亲和力提高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是“人生教育,君子养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