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去海派弄堂看潮玩艺术 百年剧场里上演“明天的记忆”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3-12-07
光陆大戏院变身艺术空间

百年剧场里上演“明天的记忆”

从近一个世纪前起,走上乍浦路桥的路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南段的一栋塔楼式样的建筑吸引,这便是1928年建成的光陆大戏院。2023年冬天,修缮一新的光陆大楼以“链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身份向公众重开大门。由TRLab和上海外滩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明天的记忆”从上月起到明年1月6日,引领观众在这座上海第一个现代主义风格的影院里,展开一段有关回忆的旅途。

见证电影“黄金时代”

光陆大楼是一栋巴黎歌剧院式建筑,也是外滩源此次修缮中最靠北部的建筑。它坐落于上海博物院路21号(今虎丘路146号),毗邻苏州河河道,设计师是当时在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

鸿达的建筑作品有着既多元融合又关注潮流、追求摩登的特点,而这恰好与上海多元融合、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相契合。这位匈牙利建筑师创作了屹立在外滩的交通银行(现上海市总工会大楼)、繁华淮海路上的国泰电影院,还有东亚银行大楼和外滩源的光陆大楼等,引领了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是一位创作风格鲜明的杰出建筑师。

光陆大戏院于1925年动工,1928年2月25日落成开幕,是当时电影“黄金时代”的见证。在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丁丁在上海为了躲避追捕,到电影院里看电影,这家电影院正是光陆大戏院。1954年,剧院更名为曙光剧场,后逐渐成为专映新闻纪录片的电影院。

光陆大戏院也是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场所。鲁迅先生最喜欢看的电影竟然是《米老鼠》,1933年到1934年间,晚年得子的鲁迅先生至少四次陪伴年幼的海婴和妻子许广平来光陆看《米老鼠》和《神猫》,见证鲁迅先生晚年阖家欢乐的时光。

建筑融合数字艺术

依托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光陆大戏院顶部和四周墙壁饰有花纹图案和浮雕,大楼的内部使用酒红和琥珀色的彩色混凝土及玻璃,翻修后的展览空间,构造奇特,内部屋顶呈弧形,可以察觉其平地及第一第二两层原属剧场格局,这次修葺几乎保留了百年前的剧院内部轮廓。

出生于阿根廷的数字艺术家皮尼擅长深度融合雕塑、建筑和数字技术,创作富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动态影像。他巧妙借用了天顶的弧形结构,呈现充满诗意的“明天的记忆”数字艺术四幕剧,四幕依次是《光与影》《镜面》《景观》《月亮》。在这个没有演员的四幕剧中,通过一系列空间的“自动表演”展开,通过对光影、对称性和几何学的交叉运用,塑造出一个超现实的“万镜之厅”。皮尼还用“椅子”隐喻人的在场与缺席,让观众徘徊于虚实之间,探讨数字时代中,感知和记忆的可塑性。

策展人、外滩美术馆艺术总监朱筱蕤表示,“明天的记忆”打造了一个剧场,通过剧场的方式展开故事叙述,艺术家将数字化的技艺与实体的空间、建筑相互结合,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在流动。“艺术家皮尼的首秀创作为这个空间注入了新灵感,让历史与未来交汇于此,光陆大楼将见证艺术未来的发生。”

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作为上海外滩的源起,这里历史遗产十分丰富,共包含11栋历史建筑与6栋新建筑,光陆大楼是其中之一,它是城市档案的实体见证。2006年,洛克·外滩源力邀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担纲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设计,对众安·美丰大楼重新改建、对整个街区广场内巷进行景观设计,使建筑群充满活力而又不改变原有的区域风貌。如今,老建筑的修缮修旧如旧,保留了外滩源整体地块的沿街风貌,遵循历史的原真性,为上海市民带来文化体验。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