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百姓期待吃药时“覅吃药”
第4版:要闻 2024-01-29
“微雕”版药品说明书费眼又费脑,能否更清晰明了

百姓期待吃药时“覅吃药”

同一款药品不同品牌的包装和说明书都不同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本报记者 郜阳

每个人都想健健康康,可谁还没个头疼脑热,被迫加入“买药大军”。

若是到医院开药,绝大多数会有个简单的“小贴贴”注明,此药日服几次,一次多少药量。可如果是在药店买医保药品,抑或是在网上买非处方药,药品说明书的作用就大了。

说起药品说明书,相信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样:字小,密密麻麻,年轻人看着都费劲;内容专业又冗长,想找到“需要的”部分,犹如大海捞针。

2023年年中,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意见,上海等多省市为试点省份。冬春交替,流感和普通感冒多发,不少市民在阅读药品说明书时发现,有些关键信息清晰了,有些还是“蝇头小字”。

药品说明书想要变“好看”,让百姓吃药时“覅吃药”,要“放大”的,可不只是文字。

吐槽核心 看不清 算不清

打开一个社交媒体App,输入“药品说明书”的关键字,能看到的大多是吐槽。厚厚一叠,铺开比人的上半身都长;比芝麻还小的字号,一个大拇指就能遮住四五十字;密密麻麻几页,最要紧的“服用方法与剂量”,混在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门口的医院”,老年居民多,感触更深。前几日,记者走进市中心的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询问排队取药的几位爷叔阿姨,都直言药品说明书“根本看不清”。一位阿婆大倒苦水,寒假到了,儿子媳妇把孙女送来她家,小囡一记头发寒热,屋里有药,能不能给小孩吃,吃多少,愣是看不清,只好一趟趟给儿子打电话求助。

门诊办公室副主任沈祎,也是一位家庭医生。他注意到,医院给的“小贴贴”字迹模糊或脱落“失踪”后,上了年纪的老人怕搞错用量,习惯借助药品说明书确认,“家庭医生群里不时会有老人来问,这药该怎么吃。小辈不在身边,老花镜甚至放大镜都不起作用”。

沈祎告诉记者,还有一群人,看着应该不会有理解障碍,但也是常见咨询者——宝爸宝妈。有些药物区分成人、儿童,儿童还分成体重大于等于40千克和体重小于40千克的。“换算很是头疼。”沈祎感同身受。

他还列举了一款治疗带状疱疹的口服溶液,用法用量里有一行写着“本品推荐剂量为每次75或150毫克,每日2次;或者每次50毫克或100毫克,每日三次”。尽管后续附了“单次剂量和对应取药体积”的表格,也还是够“烧脑”了;别提老人上了年纪判断力减弱,搞混“升克”之别,容易出事。

而记者也在多份常见药的药品说明书上看到,“用法用量”一栏,标注“毫克”而非“片、粒”的更为普遍。此外,某些西药外包装相近,药片剂量却翻了个倍,老病人一不当心,也容易“吃药”。

记者又来到位于徐汇百联商业中心的第一医药徐汇旗舰店,那儿正对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国妇婴),且周边小区较多,顾客需求多元。门店店长陈黎娜说,会遇到老人或家长买药时反复确认怎么吃,生怕回家后看不懂说明书。药师都会在现场给出用药意见,如果老年人有需要,也会将用药量写在药盒上。

记者求证 为啥长 该写啥

“药品说明书和人的出生证明一样,包含了药品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徐熠解释。

徐熠感叹,对普通市民,尤其是生病的患者,看到这么多内容“挺头疼”的。可是,哪怕头晕眼花,也必须“抓出”药品说明书上那些“不得不看”的重点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记者查阅到了目前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该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在“第二章 药品说明书”中,对应当包含的内容予以了明确。比如,“应当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应当列出全部活性成分或者组方中的全部中药药味,注射剂和非处方药还应当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应当充分包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详细注明药品不良反应”等等。

在“第一章 总则”中,对于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文字也有要求:应当清晰易辨,标识应当清楚醒目,不得有印字脱落或者粘贴不牢等现象。

有药企方面表示,随着监管要求的提升,得把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都放进说明书,导致内容越来越多。为了在现有纸张范围内容纳更多内容,药品生产厂商只能不断缩小字号。

也有人有疑惑,比如简单的流感药物,有的药品说明书“短小精悍”,有的却“洋洋洒洒”。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和药品在研发期间的临床数据多少相关——有些药物临床试验或上市后收集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数据较多,按照规定都要列举,那么说明书就会比较长,反之就会简短一些。

“改良”路长 要用心 需换位

徐熠告诉记者,去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让药品说明书“好看”有了“官方说法”。方案将上海列为试点地区之一,试点的品种为常用的口服、外用等药品制剂。

记者注意到,方案给出多种选择——改良计之一,“大字版”纸质药品说明书,内容不变,“部分项目的字体、格式加大、加粗印制”,同时鼓励提供完整版的电子药品说明书;改良计之二,提供“简化版”纸质药品说明书,同时提供完整版电子药品说明书。此外,还鼓励提供药品说明书、标签的语音播报服务、盲文信息,满足老年人、盲人和其他有视力障碍患者的安全用药需求。

不过,记者在多家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访中发现,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良”,目前患者的获得感还不高。

老百姓心中,“好看”的说明书长什么样?“字变大”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声,少一些毫克毫升,大于小于之间的“搞脑子”,呼声也不小。张静给出的建议是,普通市民关注的重点,字大点;给医护药师等专业人员看的部分,字小点无妨,两者可以通过正反面等方式区分。

当然,改造也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要知道,药品和包装都有相应的规格,将说明书字体放大有可能需要更大纸张、更大药盒,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条药品生产包装线。业内人士还指出,药品说明书同样是一份法律凭证,全面亦是规避风险所需。

在张静看来,变“好看”不易,但必须改变,“能从先行先试的药品、地区总结好经验,对老年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她也提出,字号、内容调整只是一方面,未来还可以尝试嵌入更清晰易懂的图片、视频用药指导,医院、药店也要为老年患者和特殊群体提供更贴心细致的药事服务。

记者手记

字小事不小

药品说明书,生活离不开,但“费眼”又“专业”,有时候真挺闹心。

字小,可不仅是读起来不方便,甚至有可能影响用药安全。

从实地走访看,对药品说明书的主要“读者”老年群体,“好看”的说明书是刚需。

可也要理解药企的苦水:说明书内容须经国家药监部门审核批准,药企不能随意更改;药品说明书的大小已经与自动化设备匹配,每更改一次支出不小……

小说明书里藏着大民生。规范化要求、企业成本和百姓看清看懂之间总有办法找到平衡点。适老化改造,社会生活里还有不少课题,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从上到下”都形成“适老”意识,主动求变,办法总比困难多。

给药品说明书“画重点”,势在必行、亟待加速。期待早些再早些惠及民生。

药品说明书

如何读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徐熠表示,一份合理合规的药品说明书涵盖的内容十分详细,可能有20余项内容,包括警示语、药品名称、成分、性状、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贮藏方法、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内容。

“在药品成分信息里,注明了药品的化学信息,中药中各味中药的组成。”徐熠介绍,“性状则描述了药品的‘外貌’和‘气味’,药品实物与说明书所描述的性状进行对照,可作为药品真伪或者是否变质的判断依据。”此外,药品说明书中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告诉了人们药品可以“治什么”,在治疗哪些疾病、改善或缓解哪些症状方面“有特长”;用法用量则说的是“怎么用、用多少”……

怎么好看

“那么大张药品说明书,对患者来说,化学分子式、药代动力学,他们看不懂。关心的无非是三个问题:药能治什么、这药怎么吃、有啥副作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主任张静直言。

与之对应的,拿到一份药品说明书后,确认药品名称和药品剂型,找到适应症、成分、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特殊人群用药安全等内容,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有效期、贮藏条件等,确保用药万无一失。

“比如感冒时买了不同复方制剂,就要留心是否成分重叠了,以免重复用药加重肝脏的负担。”张静举例,“有些老人出现牙龈增生,实际上是长期服用降血脂降血压药物的副作用,没有留意到,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邵晓艳 制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