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无题 小故事,大道理 特别的“全家福” 交通岗亭往事 “早春二月” 书与书房
第15版:夜光杯 2024-02-06

“早春二月”

练承德

提起经典电影《早春二月》,如今许多人都觉得很陌生。因为它的摄制与公映,已是六十年前的往事了。

时光拨回1963年2月,我是严衙前(今十樟街)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东小桥弄底的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今苏州十中)的高三学生。一个偶然的机遇,我闯进了近在咫尺的苏州铁路公安处的拍摄现场,目睹了两位大明星演绎的“夜访宿舍”“月下倾诉”两个镜头。虽然时间不长,但已足以让那个十八岁的少年铭记、快乐、骄傲了大半生。

当时,春节刚过,开学不久,是风和日丽的大好日子,校园的空气中荡漾着喜庆、欢乐、清新的气息。一天下午,我的同桌沙培其私下里告诉我,中午时他看见孙道临走出校门,据说是在西花园练钢琴。学校里风传北影厂有个剧组,将在附近拍摄电影《早春二月》,由孙道临、谢芳主演。之前,他们曾分别主演过风靡一时的《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红遍大江南北,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超一流明星。

对于柔石,我多少也有点了解。初二时我曾购买过一本《柔石小说选》,拜读过《二月》,印象较深,记住了情节梗概。由两个大牌主演一部我有较深印象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当天晚上,第二节晚自修的中途,七点多,政教处的一位中年女教师来到我们三(1)班教室,将学生党员、校学生会主席叫了出去。我猜测多半与拍电影有关,紧跟他们一定会有惊喜,就不动声色地追了上去,但还是不见了踪影。估计他们可能已出了校园,于是朝学校的北大门赶去。朝北一望,隔着孔付司巷、三十米开外的东小桥弄3号的公安处门口站着一群人,一边挤一边朝里望。大门是进不去了,进去的唯一办法是逾墙。我来到南墙下,抬头望了一下墙顶,高出我头顶约有10厘米,侧坡还有一长排人字形的黄色大洋瓦,下沿离墙体有三四厘米的距离。我撸起袖子,后退了几步,深吸了一口气,咬紧牙关,倾尽全力飞速向墙顶扑去。很快,我上半个身子压在了墙顶上,坐好后将双腿移到了墙内。朝里一望,还真的是在拍电影!只见院子中央一盏绿强光灯的旁边,架着一台摄影机,边上站着几个工作人员,估计是摄影、导演、灯光、道具、服装等。稍远一点有十几个人在观看。我双手攀住墙顶,慢慢往下滑,悄悄靠近围观的群众。好像是在等候姗姗来迟的我,我一到,摄影机就开始转动了——

机子面对西北面矗立着的一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一房间亮着灯。孙道临饰演的涧秋正在疾书,显得很焦躁。他来到楼下,在假山边踱了几个来回,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这时,谢芳饰演的陶岚来了,夜色中,两人开始了十来分钟的交谈。见涧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陶岚转身要走。涧秋却又叫住了她:为了用根本的方法救济文嫂母女,我已决定娶她,让她做我的妻子。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明天就对她说。陶岚说:不!这不是爱情,而是同情!转身快步离开了。身后听见涧秋绝望而彷徨的叫喊声:岚!

拍摄到此结束,可能总共二十来分钟吧。电影上映后,我确认当晚拍的就是这两出戏。

公安处门外有个廊棚,我出门时,谢芳已站在东南角的柱子边,尚未卸妆,右手提着一只扁扁的小箱子,应该是在等人。我壮了壮胆子,走到她的面侧,与她比了比身高。她比我矮些,应该是一米六多一点吧。

当年孙道临先生四十二岁,谢芳老师二十八岁,正当盛年。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六十余载芳华悄然流逝。享年八十六岁的孙先生已远行十七年,谢老师也已到了八十八岁的“米寿”之年。他们共同创作的鸿篇巨制,将永远镌刻在电影史上。又值二月,遥祝天上的孙先生一路芬芳;也祝愿京城的谢老师幸福、健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