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之杲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政治研究室副研究员
始于1963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今年已步入花甲之年,正逐渐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安全论坛之一。
自2015年以来,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办方每年在会议召开前发布的《慕尼黑安全报告》,成为外界观察西方尤其是欧洲,对国际秩序理解和认知变化的渠道。
焦虑彷徨与反思
欧洲正切身感受地缘战略环境的剧变,近几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的关键词从2015年的“崩塌的秩序、不情愿的保护者”、2016年的“无边的危机,鲁莽的破坏者,无助的守护者”,到近几年的“西方缺失”“摆脱无助感”,再到今年的“双输”,欧洲出现从后冷战时代对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转向悲观主义、焦虑、彷徨与反思。
《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的主题词是“双输”,涉及欧洲、印太、中东和萨赫勒等四个地区,经济、气候和技术等三个政策领域。《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称“双输”趋势在上述地区和议题上已经出现,并不断蔓延。
失调错位与敏感
目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双重逻辑加速演进,继去年创纪录的高威胁感知之后,2024年“慕尼黑安全指数”显示21项风险指标总体下降,比如俄乌冲突相关的风险下降明显,欧洲的优先事项正发生变化。与去年相比,10项指标总体上升,西方民众的担忧转向了气候变化或冲突导致的大规模移民、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这显示出西方民众落入精英设计的“安全棋局”,民众情绪与政治领导人之间存在认知失调和错位的问题。
同时,欧洲对世界走向和安全秩序异常敏感。首先,本次会议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两大区域性冲突双重冲击下召开,如何解决地区冲突带来的挑战是欧洲乃至全球社会亟需共同解决的议题。其次,2024年是“超级大选年”,6月将迎来欧洲议会选举,11月则是美国大选。如何面对特朗普可能回归对跨大西洋合作的冲击,是悬在欧洲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欧洲需要思考如何在“美国优先”的情况下加强防务自主建设。第三,在“泛安全化”的刺激下,安全议题成为国际热点,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与传统安全被捆绑在一起,如何破解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成为欧洲反思自身战略的突破点,也映射到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讨论专题中。因此,本届会议的主题旨在讨论国际社会如何避免战略竞争的陷阱,如何规避零和博弈的恶性循环。
能否避免陷阱?
《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警告称,如果越来越多的政府优先考虑相对收益,而不是进行互利合作,维护国际秩序,“双输”局面必然发生。欧洲已经意识到避免落入陷阱、规避零和博弈恶性循环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和全球经济失衡,欧洲对国际秩序变化带来的不平等分配感到不满,心理落差增大,由此带来的保护主义正在上升。同时,部分欧洲政客和学者愈发强调跨大西洋合作伙伴的作用。面对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中国,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偏颇性有增无减。
然而,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欧洲必然会落入零和博弈的窠臼。只关注“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将互惠互利的目标仅限于西方世界,“去风险”策略服务地缘政治竞争,全球和地区安全合作无从谈起,利益竞争和冲突将会上升,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持续冲击现有的国际安全和经济秩序,全球参与者将全部变为输家。
正如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专场”上的讲话,称“中国要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成为推动大国合作、应对热点问题、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而对于欧洲来说,如何在美国霸权的背景下保持在国际秩序中的“自主”地位成为关键,这就需要欧洲同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