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在炮位上保卫大上海 “南亚摩萨德”不一般
第16版:军界瞭望 2024-03-04

在炮位上保卫大上海

本报1月3日刊登的《国产制式大口径炮“第一响”》一文,引起老读者姜连生的关注。他曾在某榴炮营服役,所用的正是前文提到的国产54式122毫米榴弹炮,为保卫上海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本版特刊登姜连生的回忆文章,重温那段燃情岁月。

成为全能炮手

1970年底,我参军来到东海之滨的某守备师榴炮营,全营有3个榴炮连和一个120毫米重迫击炮连,榴炮连各有4门炮,正好一个班一门。我分在榴炮1连1班当炮手,炮都在山上坑道里,训练时上山,训练完下山,一天来来回回要4次,山只有百来米高,爬多了也就习惯了。上山后,炮兵打开坑道大门,全班把炮推到炮位上,坑道两头都打通了,大炮可从这头推到那头,反正两头都有炮阵地,射界很开阔。

我们班的单炮训练由班长组织,各人分工明确,班长发口令,副班长是瞄准手,老兵当预备瞄准手兼一炮手,两个新兵一个管装药、一个管拉火绳,而我是送弹手。训练开始,听到口令“各就各位”,众人迅速展开,我和一炮手负责打开炮架,两个炮架各有近百斤,各人上肩后要配合默契,得同时立起身,否则要扭伤腰。炮架准确放到驻锄坑后,一炮手去拿炮弹,我去拿送弹棍,蹲在各人位置上听口令。一个程序一个动作往下练,当听到“××引信,一发装填!”口令,我做好一切动作后,双手托紧弹丸,送进炮膛。弹丸重几十斤,虽说是教练弹,也得按实弹要求,否则一不小心落地就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当老兵关上炮闩,一切就绪,随着“预备,放!”一声令下,拉火手使劲一拉,炮弹就“轰”地从炮口飞出,整个训练过程就算结束。

老班长还给我们“加餐”,要求一专多能,各个岗位都要学,原因是“万一打仗出现伤亡,炮班不能因某个人伤亡失去战斗力”。这样一来,训练既不感到枯燥,又能学到新东西,我们几个新兵训练兴趣更浓了,才半年多,我便成了全能炮手。

当好“炮兵之眼”

榴弹炮能曲射,能打到山背后的隐藏目标,但要求炮兵有出色的侦察与运算能力。一段时间后,我当上了连里的侦察班长,射击诸元计算、炸点观察、指挥口令下达,都要准确无误,真正当好“炮兵之眼”。

我们的武器就是作业包,里面有对数表、图板、计算盘、照明灯、坐标尺和铅笔等,无论训练还是作战,都要跟随炮连连长寻找视野开阔、观察良好的高地开设炮兵观察所,指挥炮兵射击。练习中,我总结出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比如做练习题翻对数表时,要做到“眼到嘴到手到”,眼睛看、嘴上念、手里写,一次成功;使用方向盘观察目标时,要“先镜外后镜内,十字准星一边来,密位读数要分开”,意思是先要看清目标,再用镜头去捕捉,十字准星对目标时要一个方向过来,减少空回,提高精确度;报读密位时,先大数后小数;在两部器材交会目标时,要讲普通话,不能说方言。一次,战友把自己捕获的目标用电话回传时讲:“某高地蚕豆地里有面小白旗。”但他用了家乡话说,后方把“小白旗”听成“小姑娘”,左找右找就是找不到,结果耽误了时间。这件事对全班教育很大,自此大家平时注意多讲普通话,渐渐养成习惯。

再后来,我当了指挥排长,对炮兵技术战术的研究更深入了。当年,我们为提高射击精度费尽心力,其中最有效的是成果法,也就是对试射点进行试射,按照严格的试射法则完成试射任务,求出有科学依据的综合修正率,对出现的目标通过修正后,直接对目标进行效力射,使首群炮火就能覆盖目标。那时候,我带着战友先在陆地上扔石头模拟训练,再到水库里打枪当作实弹射击,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练习,不断修正完善,终于总结出“近弹远弹,对折减半”的成果法训练心得,还引起师炮兵科的重视,认为这是根据弹道散布率总结而得,有理论基础,易操作,效果好,连要塞区教导大队都邀请我去讲课,并将教学方法纳入教案。

退伍多年后,我在《新民晚报》上再次看见这门“老炮”的故事,不禁忆起曾经与它朝夕相处的往事,至今仍感慨万千。 姜连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