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让书房里的灯光温暖路人 以真心换“筝心”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3-08
鲁迅存书室昨焕新归来

让书房里的灯光温暖路人

鲁迅存书室部分原貌

鲁迅存书室部分原貌

溧阳路四川路交界处,一幢红瓦灰墙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在春光中安静伫立,其中的二楼房间,曾经在动荡岁月中存放着鲁迅6000余册书籍,如今,整个空间修缮完毕,20.5平方米的空间以数字会客厅的面貌昨焕新归来。

搞修缮一点点推进

整栋建筑建于1920年,坐北朝南,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南立面底层的结构柱兼具承载和装饰作用,木窗和水泥粉刷的窗楣窗台,具有艺术价值。这样的建筑风格记录了近代上海的建造技艺。

淞沪战争期间鲁迅因日军曾借故搜查寓所,在决定迁居大陆新村9号时,将寓所与大量藏书分开,通过内山完造以内山书店职员镰田诚一的名义租下这间存书室。存书室东、南两面有窗,窗下有书桌和椅子,中间一张方桌,靠墙是用本色无漆的木板制成的书箱叠成书架,由上而下几乎到顶,存放着鲁迅从寓所移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其他社会科学、文学、美术等方面的书籍约6000册,并珍藏着瞿秋白、柔石等人的手稿和纪念物。存书时间从1933年3月27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夫人许广平将藏书迁往淮海中路淮海坊。

负责该修缮项目的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兰天介绍,修缮过程中除了根据历史照片复原房间内部家具陈设风貌外,还要保证整栋楼内其他部位居民的正常生活。他说:“修缮项目是一点一点进行的,木楼梯修完了再修别的部位,木窗按照历史照片进行恢复。好在外立面的清水砖墙、木窗、门洞内的黄黑色拼花地板、房间内的空间架构因为历年来的使用得当,并没有受到大破坏。”

据悉,小楼外的花园也在此次的修缮中恢复了原先的优雅,围墙变得通透之外,还依照着存书室的精神,模拟鲁迅所藏旧书脊的颜色与形状做成高低错落的栏杆,每当夜色降临,淡淡的灯光会从“书脊”间晕出,鲁迅书房里的灯光仿佛陪伴着夜行的路人。

用科技一层层重塑

这次修缮不仅仅是旧址复原,而是以新形式新科技重塑一个会客厅。一楼会客厅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一个集合休闲、阅读、学习等多功能的文化交流空间。二楼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鲁迅藏书室原址进行环境复原。

当年,小小的房间被6000余册藏书“塞”得满满当当,由于环境阴暗潮湿,鲁迅总是拿着包书布,快速地从书箱中翻出书便走。如今,这段历史也被做成视频,在数字会客厅中播放,让游客了解历史。会客厅设置数字阅读装置,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使公众了解鲁迅存书室的前世今生,鲁迅的存书种类与代表著作等。

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局长童科介绍说,除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之外,四川北路街道还打造了木刻讲习会社区会客厅、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书香会客厅等一批凸显虹口“文化三地”鲜明亮色的“学习处”和“打卡点”,街道还将开发“鲁迅15分钟生活圈”数字地图,涵盖景云里、内山书店、公啡咖啡馆等与鲁迅关联密切的重要地标,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名家大师的人文温度。

本报记者 徐翌晟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