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春色上墙(摄影) 悬挂的“课堂” 补缸的故事 海螺 弇山园内出奇书 我的未来不是梦
第15版:夜光杯 2024-03-13

弇山园内出奇书

曹正文

说来有点意思,虽久居沪上,但幼年的恋苏情结,老来日益浓烈,对姑苏一山一石,一桥一阁总时时挂念。近日邀友赴太仓一游,意外发现了一座有故事的苏式园林——弇山园。

弇山园,其址原为南梁“妙莲庵”,南宋时建“海宁寺”。至明朝,其宅为文史大家王世贞拥有,他自忖:“第居足以适吾体,而不能适吾耳目,计必先园。”遂与造园高手张南阳筹划设计,此园原名“小祇园”,王世贞后读《穆天子传》:“弇山”有仙境之说,遂改名“弇山园”。经多年营造,弇山园终成“东南第一名园”。

隆冬时节,我随好友们自南门鱼贯而入,入园即见太湖石叠成的假山一座,名唤“点头石”,那山石玲珑剔透,凹凸有致。再观元朝遗物“大铁釜”,锈迹斑斑,旁有洪武古井,饱经风霜。穿过圆形拱门,是一条曲曲弯弯的长廊,每行十步,便有一弯,沿湖景致顾盼生辉,目不暇接,让人美不胜收,不亦乐乎!此廊名“振屐廊”。沿长堤漫步,路边花木,在朔风中或悬或垂,或抑或俯,姿态各异,甚是舒展撩人。再瞧眼前的小桥流水、碧波荡漾、倒影婆娑,自有说不出的妩媚。移步转境,行过“知津桥”,逗留“墨妙亭”,玩赏“知趣轩”,不觉陶醉于古色古香的幽境之中。回首一眸,小桥因玲珑而别致,凉亭因娉婷而多情,轩屋因精致而暖心,楼阁因华丽而诱人。弇山堂庄重雅致,我隐隐透过花窗,依稀见树荫深处,斑驳摇曳。两只鸟儿栖在枝丫上怡然自得,清纯恬雅似仙境,这位文坛名宿晚年居于此园,曾语:“我醉欲眠,客可且去”,则陶陶然焉!

王世贞系明“后七子”首领,后为明文坛盟主。因其亲自督造“弇山园”,此园格调甚高。我信步浏览,不觉碧水环绕、树木葱茏、山石逶迤、楼阁玲珑,皆有难以言述的雅致。此时,冬阳淡抹,树木林立,色彩斑斓,煞是好看。参天古树下,长满了翠色欲滴的青苔,虽属隆冬时节,那苔色却靓丽悦目。风过处,摆动的枝条显得那么随性,那么恣意,那么纵情,看着看着,不觉醒悟,心中原来向往的是乡野之趣也。

最有意思的是弇山园与两本奇书有缘。万历八年,一位老翁携一袋重重的书稿,请王世贞作序。老翁自述,书稿花27年心血写成,他遍访书商,无人敢刊印,恳请名家以序壮色。王世贞欣然收下,细读后写道:“读此书‘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作序五百余字,此书终得问世。因书稿有190万字,出书周期长。王世贞写序后一年去世,作者也未能见此书问世,但后人记得他的名字是李时珍,此书为《本草纲目》也。

王世贞除促成《本草纲目》刊印,还有一本古代白话小说《金瓶梅》也成稿于弇山园。此书作者兰陵笑笑生,一传即王世贞之笔名,他因恨严氏父子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以书揭其丑恶;另据考证:此书完稿于王世贞晚年,以其身体状况不可能完成八十万字巨著,具体执笔者乃王世贞之弟子蔡荣名,蔡曾在弇山园后花园居住两年,他是黄岩人,《金瓶梅》文字中有诸多黄岩方言,以此推定王世贞可能是幕后策划与修改者也。

畅游弇山园,迷离于园林之美,陶醉于逸事之中,入境生情,岂不快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