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允中
小辰光,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家里,在四川北路附近开了一个大大的酱园,酱醋酒都放在一个个硕大的酱缸里。酱园是前店后作坊,作坊里缸瓮成千上万,工人们忙忙碌碌,川流不息。同学的父亲可能是宁波和绍兴一带人,除了制造酱醋等调味品之外,还腌制雪里蕻咸菜、萧山酱萝卜干、咸鸭蛋等下饭食品。尤其是腌制咸菜十分辛苦,铺一层雪里蕻,撒一层盐,还要用脚不停地踩踏。那时候,课外学习小组在他家的楼上,打开窗口,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劳作,学习之余,还可以下楼直接观看修补缸瓮的趣事。
修缸的手艺人,来到之前,远远地就能够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修缸补缸老酒瓮——”
修缸的时候,我常常能够听到这些修补的艺人,口中唱着一首民谣《王大娘补缸》,由于小辰光经常听,情节依稀还能够记得,说的是一个姓王的娘子,胡搅蛮缠的故事。她家的大缸被人碰碎,人家答应赔偿一只新的,她却死活不答应,理由是新缸不如旧缸光,说明人们的思想里很难接受新的东西。
民谣的开头几句我还能够背诵出来:“担子一挑响叮当,急急忙忙往前闯,前面要去王家庄,王家庄有个王木匠,新娶了个太太王大娘,王大娘命真苦,原来叫做李大娘,丈夫抓走把兵当,李大娘改嫁木匠王保长……”
补缸看多了,发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小的裂缝,用铁屑和上豆腐,加上盐水,填补在裂缝处,风干以后就不漏了。
大的裂缝,要用钻头沿着裂缝两边,凿成沟状,再用铁屑和硫磺粉在瓦片上烘烤,融化成柔软的硫化铁,加上胶水、鸡鸭血和老粉,涂抹填补在沟洞和裂缝处,在太阳底下晒干以后,过了半个月左右,再用桐油涂搽几遍,晾干以后,简直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牢固程度不下于以前。
补缸是一门专业,当年缸瓮的用途很广,因为运输不方便,所以这类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很多,弄堂里经常能够听到:“修缸补缸老酒瓮——”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叫喊已经消失,但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结晶,却永远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