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烧卖捏得很好,但形状是元宝形。还要捏得瘦长一些,像你的身材一样,苗苗条条的。”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人郑玉霞一边作着示范,一边手把手教着美国年轻女孩诗雅。
昨天,航头镇牌楼村百年老屋来了一群外国友人,他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一板一眼地学习包下沙烧卖。此次“下沙烧卖制作技艺”推广(中外青年专场)活动,是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城市美育日”的内容之一。
昨天早上3时左右,郑玉霞就忙碌起来。“下沙烧卖和一般烧卖的馅料不同,一定新鲜现制。”在百年老屋的院子里,郑玉霞将准备好的馅料和烧卖皮一字排开,摆在大桌上。
“你们可能包过饺子,但烧卖的包法不同。”郑玉霞拿出一根特制的烧卖擀面杖,“先要轮流将边压薄,而且顺着一个方向,鼓起的地方再反复擀薄。”“洋学徒”们听得头头是道,但第一次动手,还是手忙脚乱。郑玉霞耐心地手把手指导,轻松娴熟的技术让老外们连连赞叹。
到了包馅子的时候,郑玉霞介绍,下沙烧卖和多数用糯米馅的不同,一般采用春笋嫩料及精瘦猪肉辅以精油和成,这个季节桃花朵朵开,正是吃下沙烧卖的好辰光。有“洋学徒”一边“依葫芦画瓢”学包烧卖,一边提出疑问,“你这个烧卖不封口,到水里一煮不都散开了吗?”周围人忍俊不禁,耐心向外国朋友解释,烧卖是在蒸笼上蒸出来的,而不是像饺子一样煮出来的。
美国年轻女孩诗雅是金桥碧云的幼儿园老师,2018年就来到中国,已经有了一个“中国胃”。“听说有中国美食制作的体验活动,我马上报名了。平时我喜欢吃火锅、麻辣烫、小笼包……中国的美食我都爱!”
4岁的混血儿女孩珞熙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活动。她包烧卖时起劲得很,后来更是等在厨房门口,第一时间拿着小碗领到热气腾腾的烧卖,“做烧卖、吃烧卖都好玩。”珞熙的爸爸是西班牙人,妈妈是中国人,他们也是第一次体验包下沙烧卖。
据了解,“下沙烧卖”相传始于明代。2011年,“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2月,“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落户下沙。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