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星期日
爱这座城多了一个理由 来小书房“悦读” 感受大师“读书之乐”与“藏书之趣” 和平书院开馆 读书会里的那些读者作者编者
第4/5版:焦点 2024-04-23

读书会里的那些读者作者编者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都市里的读书会已经遍地开花。读书会是连接作家与读者、连接深厚文学阅读传统的“家”,这个“家”向每一个到来的人敞开怀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读者,是读书会的参与者,是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作家孙颙的眼里,读书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者与读者的深度互动。

读书会里那些积极提问的人,那些默默不语却下笔如飞记笔记的人,那些目不转睛随着台上作者一起大笑的人……那些读书会的参与者,都是些谁?

建一个爱书人的朋友圈

76岁的许树建是思南读书会的荣誉读者,他也是读书会里“发光发热”的一个源泉,不仅自己读,也带动亲朋好友加入读书行列,许多身边的人因为受他影响也不由自主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参加读书会。

2014年第一次参加思南读书会,2015年,许树建买了第一本书。紧跟读书会的节奏,就像有计划的文学课程,“我一年要买几十本书,一本一本读下来,小说、诗歌、散文、哲学、影视……大大开阔了视野。”读书几乎挤掉了他其他爱好的空间,看展、听音乐会、长跑,与在字里行间遨游相比,都排在了后面……

许树建建立了一个家庭读书目录,现在一共买了380本。“想好不买,但忍不住还是会买。刚周末参加完《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读书会,又买了……与书的感情无法割舍。”近来,许树建报名参加三个读书会,周六的思南读书会,周日的草婴读书会,到周一,还有一个红楼梦读书会。他喜欢那种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的感觉。读书会,让“书”在他心里从抽象变得具体。读书,让他有了提笔的勇气,“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我每天必读,我还投过稿呢”。

现在,与阅读相关的文化活动在上海已是遍地开花。许树建表示,如何让读书内容更多元更丰富,用什么样的方式能长久地保持读书的热情,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

找一个家门口的读书会

“巨鹿之赞”的组织者分析,作家书店所处的位置周遭多为居民区,来参加读书会的居民就占到一半以上,“上周五中午的那场读书会,当时还下着大雨,一屋子的凳子都不够用”。

在家附近寻找一个读书会,就近加入,就好像终于找到了组织一般,归队!作家书店刚开业时的读书会,常能见到一个穿着厨师制服坐在楼梯上听的读者,那是在静安宾馆工作的大厨李志明,趁着午市和夜市中间空当的两小时,骑十分钟自行车来作家书店参加读书会。有时厨师制服来不及换,又怕身上油烟味影响到周围人,他就索性坐在楼梯上,白色的身影成为作家书店许多人的记忆。现在,已经退休的他仍然是读书会的常客,只是加入了交通更便捷的家附近的读书会,上周末他还去了新闸路上的静安图书馆主办的读书会,再上周末是在明复图书馆。“其实阅读和参加读书会本身就是一种兴趣和私生活,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知识点的补充。”

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参加读书会的读者中,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学生自然占了大头。曹禹杰从大一开始参加思南读书会,而今已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他确信思南读书会是他在校园之外至关重要的第二课堂。还记得那是本科报到的前一天晚上,他在思南观赏了英文系老师谈瀛洲分享尤金·奥尼尔的话剧。“刚进大学,面对浩如烟海的人文学科,我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不知道应该翻阅哪些书目。每周‘开课’的思南读书会成了一扇通向广袤世界的窗户,引导我以更加坚实的脚步走进文学天地。”

在虹口区溧阳路1359号鲁迅存书室举行的“《夜光杯》市民读书会进川北社区——今天,我们读鲁迅”,参与的读者大部分是首批加入“《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的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代表,其中,对于鲁迅作品的深入研究学习并不仅仅存在于中文系的专业学生,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在交流环节中,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求学的马来西亚学生张志豪说:“鲁迅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在东南亚的很多年轻人。”

阅读,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社会实践,然而个人的阅读经验有限,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领读,读书会的格局从满足需求进一步提升为引导需求。

“给写作者提供表达空间,让读者有倾听和交流的机会”,这是读书会的初衷,在这些或大或小的文化空间里,背景各异的写作者和编辑以及读者进行着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在此感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与思考,关于友情,关于价值,关于未来,关于人生,一座都市的书香,正是从这一个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读书会,从读书会上一个个的参与者身上,散发出来,散发开去。

本报记者 徐翌晟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