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春风得意(剪纸) 在瓦纳卡湖畔垂钓 里面的世界 甘甜的滋味 阿爷的目光 脚下风景
第15版:夜光杯 2024-05-08

脚下风景

肖振华

前些日子和朋友去无锡灵山大佛,爬上千级登云梯,到了大佛脚下,半人多高的铜质脚趾,被游人摩挲得锃亮,大佛五趾相等,几成一条直线。忽然想起,曾经去过的陕西黄帝陵,那里的“黄帝脚印”的脚趾形状也与此相似,据说那是汉代流传下来的陈迹,符合我们对祖先的心理期许。有一种说法,这是与凡人不同的佛系脚型,佛祖五德不缺,所以五个趾头一样齐整。

其实凡人关注度不仅在于脚趾,更是在乎脚。“脚为精气之根”,脚掌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紧相连,同时又密布众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脏”之称。“人老脚先老”,老年病的专家在检查老人的健康状况时,首先要做的事是仔仔细细地检查他的脚。一些独居老人可以穿戴西装领带,精神奕奕,但当把他们的鞋脱掉以后,会发现脚很长时间没洗过,疮痏满目,身边缺少子女和保姆的照顾,他们根本没法洗到自己的脚。

我父亲在世时,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帮他好好洗一次脚,然后修剪脚趾甲。传说慈禧剪脚趾甲是有一套仪式的,先用纯金脚盆泡足,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宫女轻轻按摩,活血舒缓,然后宫女会喊一声:请剪子!慈禧忌讳尖锐之物,剪子也在其中,得到太后应允,宫女才能继续。我给父亲剪趾甲,沿用了泡脚的程序,当然用的是木盆,剪刀是张小泉,刀尖犀利,刀口锋利,老人的趾甲坚厚如铠甲,得加上重重的握力才能完成。我也曾为孩提的孙子剪过脚趾甲,从婴儿的薄如蝉翼几近透明,到垂暮的铜褐颜色淤滞僵硬,趾甲也是生命的年轮。

当年刚进中学时,正逢流行野营拉练,要求学生“练好铁脚板”,这对于我们从小在城市长大,走惯柏油马路的是一次大考。打好背包,穿上跑鞋,行走于田畴阡陌,奔袭在碎石小道,一天下来,脚底数泡,晚上拿一枚针刺破,再穿进一根头发引流,第二天在起床号声中,艰难地将脚伸入鞋内,继续奔走。其情其景,如同当时课堂上在读的《核舟记》中撑船者,“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不少同学龇牙咧嘴,直呼疼痛。

脚下有疾,最是磨人。戴复古诗云:“老夫脚病疮,闭门作僧夏”。杜甫离开成都,在巴蜀大地漂泊羁旅,患上脚气病,“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即使拄杖也只能缓行了;到了衡州,他写道:“隐忍枳棘刺,迁延胝趼疮”,胝趼就是茧子,脚病反复,迁延不愈。旅行家徐霞客,徒步行走30年,先后4次长途跋涉,足迹遍及今21个省份,最后也因足疾故去。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因突发足疾无法行走,不久离世。有分析认为,长时间从事步行、爬山等活动,足底筋膜会发生充血、水肿,进而形成无菌性炎症,是谓足底筋膜炎。

护足之道,还数泡脚,这也是最简单的养身之法。苏东坡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临睡前,双脚伸入足浴盆,热水过踝漫腿,渐渐有一股酥麻之感升腾,直至头顶,旋即周身发热,微汗沁出,人便松弛下来,一日的疲劳全然消失。我还买过一种智能艾灸鞋,充电后穿上,脚底生热,涌泉穴还置有艾绒包,传承热敷古法,行气血,濡经脉,尤其是冬日,可谓“肯傍春风脚底来”。

2017年,在世界足踝联盟的推动下,我国“5·29全国爱足日”走向世界,谐音“我爱脚”成为“全球爱足日”,那年活动主题为“One Word Two Feet”(足行天下),气势宏大又不失健康关怀。数年前,我远足纽约曼哈顿,也曾攀爬到自由女神像基座,那里铜材历经风化成了厚重的黯绿色,破损的锁链旁,是一双引人注目的“希腊脚”:第二根脚趾长出大脚趾一截,第三根至第五根脚趾,如急速下坠的斜线,这种脚趾尖形成的弧线,被古希腊人认为是最迷人的比例。但在上世纪20年代,“希腊脚”又被命名为“莫顿趾”,美国整形外科医生达德利·莫顿认为,这种脚趾不仅引发脚掌疼痛,还会导致多种伤害,如背痛、腰痛、骨盆不正等。

脚下风景,人生春秋。如今我辈也接近“强起阶前试脚行”的岁暮了,每当弓腰屈背,握住脚趾修剪的时候,一支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带着“忽然而已”的留恋声韵,在耳畔清晰回荡:“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