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絮
这些天,陪娃回外婆家的周末总是下雨。不承想,在小区围墙上,不经意间发现了小小而呆萌的“精灵”——蜗牛。
此时下着蒙蒙细雨,虽有硕大的壳,可它依然勇敢地把大半个身子探出了壳外。它的个头不小,两个触角一前一后摆动,脑袋朝上伸得老长,仿佛在凹凸不平的墙面上探索下一步哪处可以用最小的力气挪动。
11岁的儿子几乎没有犹豫,随手摘下灌木丛一片稍大的叶子,把蜗牛“打包”带回了家。
先是翻箱倒柜半天,不客气地将我的一个透明塑料铅笔盒“征用”做它临时的家。然后拿出Pad查询饲养攻略,得知蜗牛喜欢泥巴苔藓之类的东西,立马飞奔下楼去小区草地里吭哧吭哧地挖土,甚至出门脚上的拖鞋没换都忘记了。紧接着又溜进厨房,将外婆刚买回来的卷心菜剥下一片叶子,顺走两颗小番茄,悄悄塞到蜗牛的“家”里。
结果,周五晚上加上周六一整天,儿子作业没做多少,大部分心思全挂在这个新“客人”身上,时不时从书房奔去阳台看望,惹得外婆不断抱怨我太纵容儿子,不应该带这个“脏东西”回家。
“妈妈,它刚才啃我的手指头呢,痒痒的。”在外婆生气的同时,儿子迅速飞奔回桌子写作业,等外婆走远,突然又回头用手半捂住嘴,对我轻声诉说。看着他黏糊糊(蜗牛黏液留下的印记)的大拇指,哭笑不得的我只得用湿毛巾帮他使劲儿擦了擦。
晚上临睡前,在外婆和我一致的反对声中,儿子终于放弃了与蜗牛共眠的想法。为了防止蜗牛不透气,他没锁卡扣,而是将塑料盒开了一条细细的缝。缝隙很小,不可能容纳小家伙“戴屋潜逃”。为了给盖子增加重量,他斜斜地放了一本书。书的一边在桌子上,另一边压着铅笔盒盖子。又怕书滑落,他现场取材,将外婆的木制毛笔架横放紧紧抵住。做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儿子这才放心回房间睡觉。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
次日早晨,儿子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蜗牛,可哪儿也找不到它的影子。盒子空了,盖子呈半打开状,里面卷心菜被吃了小半,书本掉落在地上,木制毛笔架滚到了桌角……一片狼藉的现场。
儿子问外婆,外婆摇摇头;又看看我,我两手一摊。
看来,这只深藏不露的蜗牛使出了千斤的力气,把盖子连同书、毛笔架一起顶翻,逃出去了。虽说阳台是封闭的,可里面也摆放着高高的堆物架子、一张桌子和一个简易移动橱柜,尤其那堆物架子一排排被塞得满满当当,谁知道这个古灵精怪的家伙离开桌面后,钻到哪个犄角旮旯了?
遍找不到,儿子情绪低落。安慰了好久,才慢慢好转。
我这才第一次发觉,茫茫的黑夜里,在求生的压力下,哪怕一只不起眼的动物都会爆发出不同寻常的潜力,令人惊叹!
想当年,宋朝词人辛弃疾在《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里唱吟“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以既可高飞、栖息又只需一枝的潇洒仙鹤作自喻,来嘲笑那些为外物所累的群体。可现今在我看来,即便背着重重的负担,这只蜗牛面对逆境仍能敢于挑战,不愿做“盒中物”仰人鼻息,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蜗牛与人类的这段互动,就这样悄悄结束了。不过,儿子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总是发愁周记没内容可写的他,这次下笔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