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摆”出烟火气“摆”成风景线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05-20

“摆”出烟火气“摆”成风景线

记者走访申城多个商圈探寻“外摆经济”发展新图景

开满鲜花的外摆位,大学路上的风景线

外摆位是不少餐厅的“吸金之地”

鸿寿坊外摆位用绿植做间隔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文 张龙 摄

最近,申城暖阳高照,气温一路上升。阳光慷慨地照耀在大地上,穿透每一排行道树,在建筑物上打出斑驳的影子。遇上这样的好天气,摆在室外的桌椅总是格外抢手。端一杯咖啡,约三两好友,临街而坐,晒晒太阳,吹吹小风,看看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风景,是许多消费者中意的初夏生活。

上海商业外摆新政发布一年有余,“外摆经济”给城市商业空间带来哪些改变?又该如何在城市烟火气中“绣”出高颜值、摆出高水平,展现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画卷?记者走访申城多个商圈,透视“外摆经济”中的高质量发展。

1 天气这么好

当然坐外面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杨浦区五角场商圈大学路人流如织。有年轻的情侣手牵手逛市集,累了就去餐厅点一份下午茶套餐,坐在外摆位上拍几张美美的照片;也有一家三口走进茶饮店,手捧冰凉又清爽的水果茶,找一个街边的位置看风景。

在上海,大学路是一条独一无二的马路。这里几乎所有商家都有外摆位,从餐厅、咖啡馆、甜品店,到服饰店、香水店、面包店,无一例外。不论走到哪一段,沿街都有两排外摆位将氛围感拉满。

“天气这么好,当然要坐在外面。”下午3时许,陆严和同学坐在81BAKERY的外摆位,桌上是两杯冰美式和一只肉桂卷。“里面有位置,但感觉有点小,说话也会影响别人,还是坐在外面吹吹风、看看风景舒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苏苏举起手机,拍下树荫掩映下的外摆区:阳光经过半透明的条纹顶棚,在地面上打下斑驳的光影,露营风的折叠椅和折叠箱摆在一隅,一对情侣相对而视。“我特别喜欢这种氛围,休闲舒适。”

不仅是大学路,如今的上海,好多街区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坐在户外的消费者。新天地的咖啡馆外,藤编的座椅造型独特;永康路上沿街商户打开落地窗,消费者坐在窗边吃冰淇淋;虹桥南丰城内街,宽敞通风的外摆位座无虚席……绿植花卉间、凉棚阳伞下,临街而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2 小店吸金地

城市烟火气

商业外摆延伸了商户的服务半径,能有效展示实物商品、服务商品和体验商品,同时也可以创新各种场景促进销售。随着气温升高,申城的“外摆经济”更是与城市烟火气一起升腾。

Black Salt·黑盐咖喱酒档是大学路上一家做东南亚创意菜的餐厅。去年夏天,店外空间被改造成外摆区,纯黑的装饰风格和店名十分契合。现在餐厅一共72个餐位有36个是外摆位,“高峰时段,外摆位经常供不应求。尽管室内室外的座位数量是1比1,但上座率却是四六开,外摆位明显更吃香。”品牌负责人杨海说,外摆位是餐厅的“吸金之地”,特别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不仅扩大了营业面积,更拉长了经营时段。”他告诉记者,黑盐在上海三家门店,只有大学路这家有下午茶菜单,晚上来喝小酒的客人也更多。“有了外摆位,下午茶才更有氛围。在周末、节假日高峰时段,外摆位会营业到凌晨一两点钟,所以整体营业额在三家店里是最高的。”

而在Discus Mart市场部负责人杨文凯看来,外摆位最大的作用是“引流”。这家主打美式复古学院风的服饰店今年4月刚在大学路上开张,很快就成了网红店,门口的外摆位功不可没。“很多人觉得奇怪,服饰店做什么外摆位?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引流神器。”

“早在装修阶段,公司就想好了,要在临街墙面开个洞,引入网红冰淇淋快闪店,店外布置成外摆位。到时候吃个冰淇淋,再进店看看试试衣服,顺理成章。”不出所料,年轻人排队买好网红冰淇淋留影,然后坐进开满绣球花的外摆位,成为大学路上的一道风景线,而这些消费者有不少都会走进店里看看。“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有6000人进店。”

尝到甜头后,Discus Mart计划3—6个月更换一次商品。“夏天的冰淇淋、冬天的汉堡,还有四时的鲜花,我们会用常变常新来保持外摆区的新鲜感和话题度。”

3 外摆显个性

也要守规矩

2023年8月5日起,上海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中,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高品质要求,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的集市、夜市、外摆位、限时步行街等点位,被称为“特色点”,属于设摊开放区。自此,上海商业外摆不仅在政策上“有据可依”,运营管理上也更趋精细。

去年9月开业的鸿寿坊,是由多栋石库门建筑组成的城市微更新项目。尽管商业面积仅1.5万平方米,但今年五一假期却吸引客流35万人次,单日客流创今年新高。这个项目定位“精致烟火气”,在石库门、梧桐树、窄弄堂等各种海派生活场景中,外摆位随处可见。“项目在规划之初,对外摆位的具体位置、呈现方式,就有很明确的想法。”瑞安新天地鸿寿坊项目总经理王莹告诉记者,外摆位不是放几张桌子、几把椅子这么简单,商户既有需要统一遵守的规范,做到门前责任三包,也有值得推敲的细节,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穿行在鸿寿坊,无论是开阔的中央广场,还是穿风的弄堂天井,抑或是西康路当街,都能看到不同风格的外摆位。它们既不是整齐划一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看起来和街景、建筑很和谐。“在鼓励每一家品牌摆出个性、摆出特色的同时,也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范。”王莹说,外摆位在公共街区延伸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通行街道宽度不小于4.5米;其次避免用隔离带,而是靠花箱、绿植等营造出与户外相融的场景;桌椅的材质、顶棚的高度、绿化的位置及品种,都会和商家在装修设计阶段提前探讨。

“弄堂天井是这个项目很有特色的外摆区,我们鼓励商家保持通透感,同时选择竹制的桌椅,打造上海人家的氛围。而在西康路新会路转角的咖啡馆,有几个看街景很棒的外摆位,常常有一人一狗坐在那里看落日、看行人,也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王莹说,因外摆位带来了人气,商家也愈发重视对外摆区的策划,从更换四季花卉到提供小型试吃,从冬天的毛毯到夏天的穿堂风,从各种细节入手提升外摆位品质,增加消费者的愉悦度。

4 管理精细化

亲民不扰民

许多国际消费大都市设有著名的商业外摆区。比如,巴黎街头大大小小咖啡馆的露天座位、洛杉矶购物街区的临街餐厅外摆、纽约著名的街头餐车、伦敦购物中心的屋顶天台……这些外摆,不仅是消费场所,也成为城市气质的一部分。

“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放慢步子,可以骑一辆单车,也可以City Walk,中途找一个能坐下来甚至躺下来的地方,看看风景看看人,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休闲的感觉。”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认为,梧桐树下的外摆位,展现的不仅是海派生活方式,更是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

如今上海的商业外摆出现了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趋势。从有条件的商圈、商街,到各种特色小店,都会精心打造外摆区域、策划户外活动,以提升消费品质和氛围。夏雨指出,虽然商家积极性很高,但“外摆经济”管理还需以放促活,有底线意识,做到不扰民、不污染环境,确保“摆”出好秩序,“摆”出品质和活力。

2012年,创智天地运营的大学路率先实行消费在外、经营在内的外摆模式。2019年,街区对全域外摆位实行一户一策精细化管理。同年,大学路自我管理委员会成立,商家、居民、企业有了自治共治的平台,带动大学路形成街区消费的特色,真正发挥出外摆位的效应。创智天地总经理王红说,“大学路作为深度融入社区的一条公共道路,我们更要去平衡超高人气与有序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商户做好服务搭好平台的同时,兼顾社区居民的感受和体验。”

可见,好的产品和消费体验离不开精心策划、运营和维护。对于商业外摆,摆放时间、摆放范围都需要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烟火气亲民不扰民。在保证外摆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准的同时,也要重视外摆区域的艺术化呈现效果,持续提升品质,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上海的商业外摆位,品种可以更丰富一点,质量应该更高一点。不仅是在市中心区域,也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风格和类型,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动消费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夏雨说,探路商业外摆,上海应该走在前列,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更活泼、更有趣、更国际化的海派元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