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富贵(中国画) 一次上街卫生宣传 换车 仙人球的另一面 人来客往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4-05-20

人来客往

□ 吴翼民

人生在世,人来客往是常态,亲戚间朋友间都会来往,逢时过节这样的来往将更多更热闹,礼尚往来在所难免。中国又是礼仪之邦,在人来客往时互相送个礼还个礼亦是人之常情。

我们的上一辈就很注重这款礼仪,凡亲戚朋友间走动,绝不会空着手的,必定礼尚往来。我家虽然经济拮据,但父母在亲朋往来中从不小气,母亲曾规定过,去走亲访友或对待来访的亲朋,必得带“一干一湿”两样礼物或用“一干一湿”礼品奉还,再简约也必须照此而行,那大抵是食品吧,“干”就是干点心,“湿”就是水果或酒水饮料。

记忆中外公就时常会来看望他的外孙和外孙女,因家境不佳,来时再寒碜也总是“干湿”俱备,他通常带来的水果是应时的枇杷杨梅李子桃子等物,点心则是小干点饼干桃酥枇杷梗之类。我等兄弟姐妹听到外公登门便会蜂拥迎上,外公则一一抚摸着我们的额角头,漾一脸慈祥的微笑。记得枇杷上市时,他一手拎着一小篮黄澄澄的枇杷果,一手托着炸得金黄松脆的小点心枇杷梗,母亲就会接应了一一分发给孩子们。看着外孙和外孙女“排排坐,吃果果”,外公笑得越发开心。就在我们享用外公的“一干一湿”时,母亲也会准备起“一干一湿”的还礼,母亲还礼的“干”大抵是纸包的酥糖——麻酥糖、豆酥糖或花生酥糖,“湿”者则是虾子酱油。前者实惠可口,酥糖软绵,适宜老人吃食;后者鲜美,适宜蘸食凉拌——那年月,祖母持家,会熬制大量的虾子酱油,用以馈赠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很受欢迎,此时正好用来做外公的还礼。那会儿还会为外公留饭,母亲下厨弄些小菜,父亲便与外公小酌一二。孩子们团团围着,好温馨的画面!

总记着母亲关照的“一干一湿”的送礼还礼规矩,及至我临了恋爱“处对象”年岁,也很注重这样的礼节。记得“毛脚女婿”第一次登门,适逢端午时节,未婚妻告诉我,端午节她父母居住的城市时行送枇杷和咸鸭蛋,我暗中忖度,这恰好契合“一干一湿”的模式,于是一手拎着一小篮黄泥生咸鸭蛋,一手拎着一篓枇杷果,走在路上果真遇到好几个与我一样行藏的主儿,寻思这风俗挺实在,因为这“一干一湿”很实惠也挺有市井风情呢。就是这样的初次登门,确实受到了老人家的认可欢迎哩。

谁知这样淳朴的民风很快就被急剧变异的时世所抛弃,所谓的“毛脚女婿”上老丈人丈母娘家,规格真是水涨船高,虽然也是“一干一湿”,身价却暴涨,那“干”已然升级为金华火腿,那“湿”非名酒莫属啦。坊间形容为一挺“机关枪”和一捆“手榴弹”,可谓“火力全开”。寻思作为一个“毛脚女婿”,不用这样的“攻势”,岂能攻克坚固的爱情堡垒?那也许只是那个阶段的行情,放到当下,“机关枪”和“手榴弹”恐怕也失之轻飘呢,所以很怀念早先人来客往,“一干一湿”充满人情味及人间烟火气的年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