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邱锂力 无线感知技术赋予AI“第六感官”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05-22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潘高峰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又出实招。昨天下午,市委宣传部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举行上海市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共建机制启动仪式。来自驻沪央媒、市级媒体和16个区级媒体的50名一线记者成为首批“媒体观察员”。

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2017年底,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推出《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即1.0版方案。从1.0版到今年的7.0版,上海已推出超过千项任务举措。

营商环境的优化改善,离不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实践反馈。改革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企业感受度”是评价城市营商环境的首要标准,再好的政策,再优的理念,如果只停留于纸面的逻辑自洽,不能让企业得益受惠,改革就没有真正成功。尤其是随着营商环境优化不断深入,我们除了强调办事速度,更需要传递城市温度,要想方设法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寻求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这些天,有媒体报道了徐汇区一家卖包子的临街商铺递交店招方案十余次均未获批、严重影响正常经营的事件。主管部门为何设置重重障碍?原来,本市去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严格规定。这本无可厚非,让人感到不妥的其实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一个包子铺的店招并不复杂,完全可以把要求一次说清,而不是让经营者反复申请、不断“吃药”,甚至要把已经做好的店招拆掉重来。

这件事经过媒体报道,相信肯定会有圆满结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缩短政策与企业感受之间的“温差”,“媒体观察员”大有可为——既可以发现营商环境各领域各区域存在的问题,收集反馈一线经营主体的实际困难;也可以跟踪问题解决进展,推动各级部门从解决“一件事”的个性化诉求到出台解决“一类事”的改革创新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观察员”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全社会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树立起“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店招事件为例,负责审批的工作人员一次次拒绝经营者的申请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在遵章办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城市的营商环境是一种伤害。这充分说明,当这座城市推出7个版本1000多项改革举措之后,要把营商环境优化继续推向深入,不能只满足于政策量的叠加,而是要树立“大营商观”,推动整座城市自治、德治、法治的融会贯通,在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等方面,下大功夫、长功夫。

这也正是“媒体观察员”的重要使命所在。要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好的营商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人人也都是营商环境的建设者和代言人。人人起而行之,这座城市才会有更加强劲持久的竞争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