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方寸”父子情
第9版:特稿 2024-05-22

“方寸”父子情

《越剧》特种邮票设计师丁筱芳(右)、丁阳父子在讨论邮票画稿

邮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越剧表演中汲取灵感

邮票《越剧·陆游与唐琬》

邮票《越剧·九斤姑娘》

本报记者 方翔

邮票是方寸间的艺术。5月20日,一套名为《越剧》的邮票正式发售。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一枚《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邮票中梁山伯的形象,竟与最近因参加芒果TV综艺节目《乘风2024》而大火的越剧演员陈丽君十分相似。

关于这套邮票的话题远不止此。不少既是资深邮迷又是绘画爱好者的网友注意到,邮票的设计者竟是一对来自上海的画家父子:丁筱芳和丁阳。

当今画坛,子承父业的“画二代”并不鲜见,但像丁筱芳和丁阳这样,在各自领域都已颇有建树,又能合作共创佳作的却不多。这背后,既有质朴感人的父子深情,也有痴迷于绘画的同道间的惺惺相惜。

一 缘分与创作

当初接到中国邮票集团邀约设计《越剧》邮票时,父子俩都觉得这是别样的缘分。

丁筱芳的祖籍就是越剧发源地浙江。父辈移民来上海后,定居在淮海路八仙桥附近的石库门里。丁筱芳至今记得,酷爱越剧的母亲经常牵着年幼的他,带着干粮去离家很近的大世界看戏。因此,丁筱芳从小就对越剧有着别样的情愫,就连他名字里的“筱”“芳”二字,也都是戏剧界名角的常用字。

丁筱芳的爱好也影响着儿子丁阳,这让父子俩在设计《越剧》邮票时非常有感觉。这套邮票中,有一枚讲述的是南宋诗人陆游与唐琬的故事,而丁筱芳的母亲陆女士正是陆游的第23代后人,这同样是一种缘分。

邮票设计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要更多地推敲细节,在方寸间精准表达,除了设计者要有极高的绘画造诣外,还要深度了解题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实现艺术的简洁与细腻、概括与传神的统一。

虽然时间很紧,但父子俩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收集了大量越剧照片,观看了很多戏剧视频,从中寻找人物设计和构图的灵感。直至今年3月,邮票整体设计方案仍处于未定稿状态,其中《越剧·陆游与唐琬》的图稿反复最多,这也令中国邮票集团图稿处等各方都非常着急。

但父子俩精益求精,始终觉得火候未到。为此,丁筱芳专门提出要到杭州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去看看,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当时,丁阳因有教学任务无法一同前往,丁筱芳为了能让儿子“身临其境”,常常拿着手机给他“直播”。

在小百花越剧院的日子,丁筱芳与王滨梅、茅威涛两位院长以及多位重要角色演员进行了座谈和深入交流。有的演员在外省市演出,院方专门通知他们回来一趟,上妆穿好戏服,选定造型角度,让丁筱芳拍照留作参考。虽然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但丁筱芳总会和儿子连线,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些对邮票设计意义非凡。比如,在画稿的细节上,尤其是对越剧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茅威涛、王滨梅等都给出了专业意见。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手中的扇子、“陆游与唐琬”的手势、“九斤姑娘”的人物姿态等,都作了多次调整,不仅让人物身段、神态、器物等更加凸显越剧之美,还兼顾了不同演出版本间的广谱性。

丁阳最擅长工笔人物,在细节拿捏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丁筱芳对此并不摆“威风”,而是虚心接受儿子提出的建议。比如《越剧·陆游与唐琬》这枚邮票中,陆游佩剑的剑柄究竟该多长,父子俩为此曾修改多次;关于剑身前半部分是否应该露出来,丁阳还当过“模特”,真的拿了把剑作道具比划。

邮票公布后,有很多朋友问网上热议的“邮票中祝英台的原型是不是陈丽君”“陆游与唐琬的主角原型是不是茅威涛”,对此,父子俩总是笑而不答。私下里他们解释,《邮票发行监督管理办法》中有“不发行在世人物的邮票”的规定,戏剧类的人物邮票作品在设计时多半参考了表演者的人物原型,但当这些形象登上邮票时,代表的不光是那些扮演者,而是浓缩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和气质。这也对邮票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热爱与求索

最近,不少朋友打来电话、发来消息,除了恭喜丁筱芳和丁阳成功设计邮票之外,也有一些是向他们“取经求教”: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走上绘画之路。这令丁筱芳和丁阳感慨万分地回忆起各自绘画人生的起点。

丁氏父子都是从小爱画。丁筱芳小时候常在石库门弄堂的水泥地上涂鸦,丁阳也是打小就把画贴在门上练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人都是年少成名:丁筱芳20岁出头就有作品入选上海首届青年美展,之后几乎每年都参加全国和市级美展,并屡获殊荣;丁阳一路走来也是佳作频频,作品《聚焦》《启程》《时光日记系列》《石库门系列》等先后参加全军美展、全国美展、青年美展、上海美术大展等,25岁就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最年轻的会员。

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有着常人看不到的艰辛。丁筱芳中学毕业后,响应政策去崇明红星农场务农,生活困苦。但在农场的十多年里,他始终没有放弃绘画梦想,没有停止学习磨砺。他抓住一切可以作画的机会,连队里的职工几乎都做过他的模特,箱子垫上砖头就是画桌,每到休息天就背上画夹、带上干粮,借辆自行车出发,穿梭在崇明的乡村田间写生。因为太专注于观察景物,他几次把车骑到了河沟里。每个月,他都能积累几沓速写素材,后来不少中国画作品都源于这些速写素材。

丁筱芳对绘画艺术的执着,深深影响着儿子丁阳。15岁时,丁阳报考上大美院附中,专业成绩全市第一。但父亲希望他有更大的志向,鼓励他参加中央美院附中的考试,丁阳接受了挑战。丁阳知道,这是父亲年少时未竟的梦想。为此,他提前一个月去北京适应学习,并且废寝忘食地练习,最终被成功录取。

在北京求学时,还没有动车高铁,丁阳的父母每个月会坐12个小时的火车去探望他,每次在校门口告别时,父亲都会勉励他不断努力,而每句话中都听得出浓浓的不舍。

从中央美院附中到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本科,再到接连攻下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创作,丁阳拥有着完美的履历。但谁的人生没有挫折?

丁筱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临近毕业时,丁阳的素描作品在展示时被盗,这很可能影响到他的毕业。当时丁阳急得哭了出来,打电话向父亲寻求安慰,丁筱芳却让他直面困难,相信他能在规定时间内再次拿出好的作品。与父亲通完电话后,丁阳擦干眼泪通宵达旦创作了一幅素描,质量更优。

当时,丁阳身边不少同学已在校外从事培训辅导业务,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已进入艺术品市场,短期内收入可观。但丁筱芳为丁阳设了一道“红线”:不去接商品画的订单,把宝贵的学习时间用在研学创作上。

多年以后回首这段经历,丁阳总是对父亲充满感激与敬意。

三 合作与共进

上海的许多画家,比如刘海粟、陈逸飞、刘旦宅、戴敦邦、詹同等都曾设计过邮票。其中,不乏父子联袂。比如张安朴、张乐陆父子于2015年合作设计的《感恩父亲》,就是中国邮政继《感恩母亲》邮票之后再次发行的“刮出祝福”邮票。

张安朴长期从事招贴画、宣传画创作,这种艺术样式的语言与邮票设计的要求颇有相似之处。

1983年,张安朴创作的《书籍是知识的窗户》,获全国宣传画一等奖。当时的邮电部邀请他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邮票设计,也大获成功。

在耳濡目染之下,张安朴的儿子张乐陆10岁时就创作了图稿《信来了》,在日本首届国际邮票设计大赛中获奖。

后来,《感恩父亲》邮票在全国范围内征稿,张安朴、张乐陆父子的画稿从成百上千份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画稿描绘的是我们常见的场景:孩子骑在父辈的肩膀上,开怀大笑,其乐融融。

父子共同创作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透过小小的邮票,人们看到的除了父子情深,也读懂了其中寓意的传承与希望。

此次丁筱芳、丁阳父子共同设计《越剧》邮票也是如此,既是合作,又是共进:父子俩不断交流讨论,如何取长补短,用好工笔和写意两种手段,让《越剧》邮票更加靓丽。

“从选题来看,纯以写意或工笔均有意不能逮之处,尤其对画面色彩的处理,必须符合邮票选题的特点。”丁筱芳回忆,设计之初他和儿子就统一了思想,发挥好各自的长处:画面总体构图两人共同商定,丁筱芳负责具体造型与墨线稿,丁阳负责画面设色与色彩完稿,两人合力打通国画与越剧的“任督二脉”,不让这套邮票成为泛泛之作。

这种取长补短,多年来一直贯穿父子俩的合作之中: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创作工程中的《嫦娥奔月》,到用青绿山水方式画出摩登上海日新月异变化的《江河恒流·上海恒新》,都诠释了什么叫“上阵父子兵”。

丁阳常说,他是父亲作品的“首席评论员”,尤其在色彩上建议最多。像《嫦娥奔月》这件作品,丁阳认为用他调制出的淡紫色为背景,可以让远古的中华英雄更加耐看,丁筱芳欣然接受。

丁筱芳则在创作方法和创作细节上给予丁阳引导。在他看来,这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素养。在《江河恒流·上海恒新》的合作中,如何让画作区别于一般的纪实摄影,父子俩讨论了很长的时间。最终,两人决定巧妙地将人物形象融入到建筑景观群里,并刻意放大人物的比例,一江一河的环绕下,大小人物错落有致,以远近结合的空间方式布局,令画面丰富多元、充满活力。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热气腾腾的现代生活,焕发出蓬勃的时代朝气,这是父子“跨界”合作中坚守的初心。

作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画家,丁筱芳和丁阳希望将来有机会设计一套《沪剧》邮票,用海派绘画来展现海派传统剧种,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上海的地方传统戏曲艺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