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高山仰止 第一双“雨鞋” 陈灵犀游园 漫话海蜇 自然与快乐 病床上的诗情
第13版:夜光杯 2024-06-29

漫话海蜇

叶向阳

周末晚餐是我下的厨,一盆海蜇丝拌荸荠丁,让我自感有点新意,听嘴刁的女儿一声夸赞,更是沾沾自喜。

五十多年前,我在原霞浦公社的毛礁山围海造田工地(现北仑港一期码头)当劳工。每年梅季,当地有不少青壮年男劳力下海捕捞海蜇,人称“撩梅蜇”。听我们生产队皋哥说:“毛礁山与舟山的金塘岛隔海相望,我们就在这七八里宽的海面撩梅蜇。海蜇喜欢在‘隔水’(两股海流交汇处)和漩涡频现的海域活动,我们两人摇一条小船,一人把橹,一人手握长杆网兜,配合默契。撩海蜇也要碰运气,有时折腾大半天却所获无几,而有时候小船周边全是时隐时现的海蜇,船体的吃水很快就加深了,邻近公社有过因撩海蜇而出人命的惨痛教训,于是我们见好就收,欣然返回……”

在海边劳作期间我见过不少活海鲜,可就是没能看到活的大海蜇,因为海蜇上岸就死。倒是见过葡萄粒大小的海蜇,这些小精灵似半透明的小伞,随着“伞面”收缩,在浅滩中飘飘忽忽,悠然浮沉,煞是可爱。当年我们工地的碶闸旁放有几只高度齐腰、口径似圆桌的大木桶。附近渔业队的木帆船返航后,常有海蜇抬上岸。人们把海蜇皮和海蜇头分割开,把皮子放入盛有矾溶液的桶内,静置一两天后稍稍沥水,这便是头矾海蜇皮,当地称“水泡袋”。将“水泡袋”浸入矾盐混合溶液十天后出桶,沥干水分就成了二矾海蜇皮。再撒盐腌制十来天,这才成为餐桌上的三矾海蜇。有意思的是工地上有民工吵架时,常会“搬出”这道海味:“你这个‘三矾货’,不要面孔的东西……”意为不知羞耻,脸皮似三矾海蜇不怕盐腌矾渍。

我们民工食堂早餐最常见的菜是三大“咸明星”:酱豆腐、榨菜片、萝卜干。偶尔也有切成长条的头矾海蜇皮,晶亮的皮子足有一厘米厚,付2分菜票,即可取一碟“肉嘟嘟”的皮子。那皮子质地柔韧,不易嚼断,乍入口有果冻之感,味略咸,有时还带点矾的涩味。

那时乡镇鱼货铺里,终年摆放着干巴巴的沾满盐粒的三矾海蜇皮和海蜇头。标价分别为0.42元/斤、0.38元/斤,而银光闪闪的大带鱼才0.29元/斤,透骨新鲜的梭子蟹、乌贼还不到两毛钱一斤呢,足见海蜇在海鲜大家庭中的不凡地位。缘于此,那时稀有人光顾海蜇摊位。即便逢年过节,善于持家的主妇也只买少许海蜇皮,精心处理后切成豆芽般的细丝,与水嫩的白萝卜丝拌在一起,便成了一道细巧的菜肴。

用萝卜和高价的海蜇配菜,有人戏言是“丫头陪小姐”。寡见少闻的我自小只见“小姐”独自现身,未见“丫头”相伴相随,直到70年代初我下乡插队,始知“小姐带丫头”上桌是当地惯例……人们推出这一绝配,想来其初衷是为了“做人家”吧。不料“歪打正着”,一上饭桌,赢得交口称赞。海蜇丝的脆滑,萝卜丝的爽口,两者融合,相得益彰,备受青睐。宾主落座欢声笑语之间,随着一阵“嘎嘣嘎嘣”响,一盘佳肴见了底。

海蜇宜冷拌吃,除了白萝卜之外,我还曾试着用鸡脯肉丝当作料,营养口感俱佳。至于佐料,那可多了,辣酱油、香醋、麻油、蒜泥、白糖、姜丝、芥末等等,就看你的口味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