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
加沙浮动码头背后的“算计” 海底光缆安全牵动世界神经
第15版:军界瞭望 2024-07-01

海底光缆安全牵动世界神经

蛙人和潜航器探摸海底光缆行动示意图

美国海军核潜艇

即将敷设的海底通信光缆

检测海缆性能

海底光缆是跨区基础通信设施,80%的全球通信流量、95%的跨洲通信业务、99%的国际数据由它承载,然而作为信息社会的“压舱石”,它又常因自然灾害和地缘冲突受到波及。2024年5月以来,多家机构确认至少有四条途经红海的海底光缆遭破坏,完全修复可能要到年底,显见其安全十分脆弱。

敏感领域

1850年,第一条国际海底电报电缆铺设完成,这条由铜线和乳胶制成的缆线跨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起英国多佛和法国加来,依靠电力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和接收,可工作才数小时便被渔船锚钩弄坏,这足以证明海底线缆的易损性。

布设海底的线缆易受各种不可抗力影响,海啸、地震、风暴潮等都能造成线缆填埋层减薄、拉断保护套管,最后将线缆拉断。除自然因素外,海底电缆管道事故多半是人为破坏,如渔船、船舶抛锚等,也有少数不法分子故意切断、破坏高价值的海底通信光缆,恶意攻击全球网络。如果遇到军事冲突,拥有深水作业能力的武装力量破坏海底线缆更是易如反掌。另外,除了传统切断和破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海底线缆上设置监听和信息窃取设备,甚至利用线缆发布假消息、假命令等作战方法。

海底恶斗

作为不对称作战的一部分,针对海缆的较量早已有之。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海军就派出蛙人,冒着敌人岸炮威胁,率先切断西班牙本土与古巴联系的海缆,困守哈瓦那的西军无法向国内求援,也得不到具体指示,结果在美军打击下迅速败降。一战期间,德国军舰“埃姆登”号在被英军击沉前,用最后一发炮弹炸毁太平洋中部范宁岛上的英国海缆中继站,导致英国远东通信网大瘫痪。1918年6月,德国U-151潜艇切断美国纽约至巴拿马的通信海缆,严重干扰协约国的航运活动。鲜为人知的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首次打击行动,都不是轰炸德国本土,而是切断德国至美洲的海缆。

近十年来,美国海军和政府情报部门更是加大对各国通信海缆的监控,窃取海量数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掌握利用潜艇实施海缆窃听的技术,美国政府斥巨资打造“超级水下间谍”——“海狼”号、“康涅狄格”号、“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它们均拥有2500吨重的多任务平台,搭载用于深海刺探的无人潜航器、伸缩式推进器及其他辅助设备等。美国海军与国安局通过潜艇将监控设备安放到海缆上,从中拦截通话、短信、邮件等日常信息,以及金融、军事、能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涉密数据。据公开资料,对海缆通信系统进行窃听的基本过程是:首先定位目标海缆位置,而后在不影响其正常通信的情况下挖出,通过专门的海底作业潜水器,从外向内层层剥开海缆的护套、铠装、不锈钢光纤套管,再用特殊仪器将光信号引入,这就可以进行信号窃取与分析了。

防御反击

有矛必有盾,围绕海缆的保护措施也在进步。如果有人入侵海缆实施窃听,必定会引起海缆性能变化,通过检测海缆机械、电气、光谱特性变化,就能判断入侵事件的性质,定位入侵点并给出预警。目前,用于海缆安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基于相位敏感的光时域反射技术和基于偏振光时域反射技术,一旦发觉信息遭监听,可派出潜航器查验、回收敌监听设备,在确定对方监听行为后,也可继续发布假消息迷惑对方。

当然,对于被破坏断裂的线缆,修复难度就很大了。尽管海缆线路监控能定位故障点,但只能测试无通信中继的海缆故障点,电压、电容测试等技术只能检测测试点到故障点之间的距离,在茫茫海底,找到直径仅几十毫米的海缆非常困难,目前有效的做法是采用水下机器人,前端装备探测器、摄像头等设备,船上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系统,测出故障海缆位置,操纵水下机器人打捞海缆检修,再由水下机器人挖出沟槽,重埋修好的海缆。

在国际形势复杂的今天,海缆已成为个别国家觊觎的目标。特别是美国情报部门前雇员斯诺登曝光的材料显示,美国早已建立与“棱镜计划”并行的“上游计划”,凭借带宽优势对全球海缆实施全时段、大规模监控窃听,严重威胁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相关国家应严密防范、发展相关监控技术,打击敌对势力对海底关键基础设施和跨境信息数据开展的渗透、破坏、窃密活动,有力加强维护新兴领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梁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