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将安全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调查 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的应用 专访  上海竞逐“模都”有优势“杀手级”应用或“现身” 治理  安全风险频被提及  “善治”共识期待“善智”回音
第4/5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4-07-06

调查 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的应用

《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发布

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目前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今天上午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数字化技术在具体教育场景中的有效应用。

此份报告主要是基于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对沪苏浙三省十个地区、上百所学校、近万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公平、拉近师生距离等方面。但在实际应用中,数字化进校园也给日常教学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说,在教育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数字化程度越高,人的参与程度就越低。但是,教育不是这样的,教育活动是人与人的联系,数字技术越发达,对人运用机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人的能力越高,机器的作用发挥得就越好。

在调研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校长们普遍认为,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普及,教师可以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虚拟技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等于拆除了学校的围墙,突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为此,报告提出在人机协同的智能化阶段,“机”不应仅限于计算机,而是包含计算机在内的智能感知、增强现实、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智能技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发挥人机融合的长处,显著提升学习的智能化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起步早、覆盖面广的长三角地区,也存在着小学转型好于初中,初中转型好于高中的情况。有专家表示,在“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压力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究竟是“开心果”“智慧果”,还是“走过场”“装门面”,将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生态的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王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