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深度对接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打造科创企业蓬勃发展集聚地 答好高温“烤”卷 从写“茶杯里的风波”到关注“大写的人”
第3版:要闻 2024-07-10
中国诗教应如何帮助年轻人传承精神、滋养生命——

从写“茶杯里的风波”到关注“大写的人”

作为上海交大“大美育”体系的重要模块,在“荣昶-文治杯”诗词大赛的颁奖日,交大校园同期举办了“墨韵古香”雅集活动。图为同学们三两成群猜灯谜

最近,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荣昶-文治杯”全球华人大学生诗词大赛落幕,征集到1300件来自百余所高校的作品,其中既有出自名校“实力派”的佳作,也有“英雄不问出身”却诗风清新的优秀作品。在人工智能已然催生出“AI诗作”的当下,此次大赛所体现的大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令人欣慰,但整体来看,年轻人的作品大多只关心“茶杯里的风波”。作为历史人心、文化经典与民族精魂结晶的“诗教”,应如何在当下成为民族复兴的有力杠杆和古今相接的人文桥梁?如何通过诗教帮助年轻人从“小我”走向“大我”?大赛闭幕活动上,一场关于“诗教中国”的研讨也热闹起来。

让诗风百花齐放

以“传统现代相接,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旨,此次大赛力倡更多关注现实人生以及古今相通,希望以此引导写古典诗的学子,多关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相通与结合,关注现代人生与书本人生的相通与结合。今年的大赛以“一切诚念,终当相遇”的主题征稿,既包含了求索之诚,又包含了相遇之喜。优秀选手同时写到求索之诚与相遇之喜,而且语言功力强。经过严格糊名的征文,以及三轮严格的淘汰,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发现打分及选择相当一致。

最终,南京大学的李昱圻《感程先生往略四十韵》,北京大学的魏珞宁《武康弄行》二首题材相近,所咏对象均为知名学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大赛首席专家胡晓明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是上届的一、二等奖获得者。一等奖的三位同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是当今诗坛的实力派。”

有意思的是,大赛的特等奖却颁给了非名校的本科生——四川师范大学的本科生黄钰坤。评委们认为,黄钰坤的作品学问、功力、技巧不一定能力压群雄,但是才情、气骨、真率,有清水芙蓉之美,令人刮目相看。“就像从峨眉山上飘然而来的蜀山剑侠,她的剑法刚决果断,她的姿态天真活泼。”评委特别鼓励这样的诗风。

今年大赛新设了短诗奖,开辟一个新赛道,提倡直凑单微的心灵之作,也设置创意奖,鼓励有创意的好作品。明年还要设立更多新奖项,鼓励大学生写诗词,更提倡诗风的百花齐放。

诗教可“固本培元”

“诗教不仅仅是诗歌教育,更是历史人心、文化经典、民族精魂的结晶,背后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胡晓明认为,在今天看来,诗教更是复苏文明的有力杠杆和古今相接的人文桥梁,在民族精神的复兴中诗歌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诗歌可以古今贯通,诗教可以一脉相承。”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文史馆诗词研究社社长曹旭指出,诗教最主要的教育功能是情感教育,“它能让一个小写的人变成大写的人”。“诗教包括礼教、乐教等丰富内涵,是提炼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人格追求的过程。”同济大学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强也很认同。

“中国诗教就是用诗歌来教育国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钟振振认为,诗教的具体工作是引导更多的人爱诗词、读诗词、写诗词,“从根本上来说,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诗教不仅能为正处在青春期、成长期快乐着也苦恼着的大学生“稀释、宣泄乃至消解苦恼”,更重要的是“固本培元”,“使我们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远离精致的利己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关心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的大写的‘人’”。

“能写”是一种幸运

研讨会上,学者们也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大家的共识是:诗歌作品的价值并不在“技术路线”,而是背后作者的故事、经历、感受等活生生的人格魅力,这些目前AI还无法创作。与之相比,人是否“能写之”才是关键。

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研究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莫真宝认为,现代诗词作品难以“写真”,缺乏一种大时代中个体经验和体验的表达,同时现代诗词如何以农耕时代产生的古典样式,来表达都市生活为代表的现代生活体验也是一种现实困难。刘强也指出,今天很多诗歌作品背离传统风雅,写得不仅离俗也没有情怀,对世道人心缺少规谏作用,“有时候过分强调技术路线,有句无篇。真正的诗歌应该既要有乐感,也要有痛感”。

“如果只是把诗词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把诗词客观化,反而失去了让诗词滋养我们的机会。”中华诗词大会策划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方笑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实践,古人学诗词最重要就是会创作诗词,现代人要学,总归要动手写一写。“写诗是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把思想和情感组织进文学典雅的语言里。能写诗词是一种幸运。”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