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体验“考古”
穿古装学古人礼仪
上博东馆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昨天,7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孩子抵达上海博物馆东馆,他们大多来自遥远的大山、牧场、边疆。此行上海,上博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令他们大开眼界。
“来自大山”公益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在我国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激励孩子们学习、传承本乡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才艺,为孩子们搭建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这一次,从孩子们中甄选了有表演才艺的孩子,带他们“走出大山”,上博之行和汇报表演是行程中最令孩子们期待的。在此次上博的探索之旅中,这些少数民族小观众扮演了多种角色——“小小考古学家”“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或是“小小讲解员”,近距离接触和深度了解上海博物馆的工作。
古代文明探索宫立足馆藏特色对文物进行创新演绎。如在“水下考古”区域,为青少年特别设计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古瓷标本触摸项目。活动内容设计侧重博物馆职业体验,让小观众在体验中感悟中华文明、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陈内容可持续更新,如“迷你展览”体验项目会不定期更换布展主题,“田野考古”体验项目会有不同时代的考古发掘,如新石器时代、商至汉代等,“古人雅集”体验项目会围绕“文人雅集”主题设计策划相关的剧本研学活动。古代文明探索宫的多样互动体验空间,令孩子们眼睛放光,小观众在现场沉浸式游览“数字馆”,参观体验了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盘旋而上红色楼梯是“文明之柱”,让孩子们体会到,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学习须“更上一层楼”。
来自甘南牧场的藏族女孩完玛草告诉记者,自己日常生活是和姐姐一起放牧100多头的牦牛。这是她首次来上海,也是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小姑娘从书本上了解到,上海博物馆里藏有很多青铜器文物。她说,在老家学习过手工,奇特的青铜盛器造型十分吸引她。在参观时她还特地留意了和牛有关的青铜器。
来自辽宁抚顺永陵满族小学的满族姑娘小田激动地说,这次是第一次来上海,第一次坐飞机。在古代文明探索宫中,她受邀沉浸式参与“西园雅集”,身着古人服装,和朋友们一起扮演苏轼、苏辙、米芾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在聚会中或谈论诗文,切磋画技,品茶抚琴,复刻了宋代文人的礼仪。在短暂的表演中,小田用刚学会的宋代礼仪手势,向老师同学们拱手作揖。
古代文明探索宫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3层和4层,总面积1900多平方米,是上海博物馆倾心打造的“展教结合”型探索空间,这个空间以探索式、沉浸式和互动式体验为特色,旨在激发6—18岁青少年儿童及亲子家庭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教育部主任石维尘表示,上博东馆中的古代文明探索宫是最令小观众流连忘返的单元,很多家长反馈,来到这里以后才发现,这才是孩子打开博物馆的正确方式。
据介绍,古代文明探索宫工作日可预约1800人入场,周六周日可预约1500人入场。三个互动体验项目,剧本研学、迷你展览和田野考古需要额外预约。观众可以提前14天预约。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