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激战正酣,在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的“奥运紫”主题运动区域,不少市民游客也积极打卡,体验篮球、自行车等运动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借巴黎奥运东风,全民健身热情也随之被点燃。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战略,将“体医融合”纳入“健康上海行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提升市民运动健康素养水平。
创新 社区可开“运动处方”
家住杨浦区的杜阿姨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毛病,平时不动怕血糖高,动了怕跌跤骨折。在市东医院医生的推荐下,她来到家门口的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了“运动干预门诊”的号。一番评估后,中心医护联合上海体育大学的专家团队为杜阿姨开出了可行的“运动处方”。
“我现在每天练八段锦,还用弹力带做抗阻运动。毛病控制住了,体重下来了,心情也开朗了!”杜阿姨说。
像杜阿姨这样的“三高”人群,都可以在杨浦的社卫中心获得适合的“运动处方”,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居家线上干预、指定机构现场干预或医疗机构内干预。这种处方就像指导吃药一样,清晰地告知患者每周运动几次、每天运动多久、怎么安全运动。
早在2020年,杨浦区就和上海体育大学联手打造了“社区健康师”服务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学、个性化的运动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今年以来,杨浦区已有一百多人参加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了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和能力。
“人人运动,人人健康”是上海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和愿景,杨浦的创新举措,正是体医融合的缩影,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形成。
当然,运动促进健康,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介绍,去年,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编写了《上海市民运动健康知识手册》,推出后通过全媒体传播的方式触达全体上海市民,甚至辐射长三角和全国。手册的推出,让市民“爱运动、想运动、会运动”,用运动良方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使科学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健康风尚的引领,促进上海市民健康素养达到40.46%,居国内领先水平。
融合 多部门共建新模式
王彤说,运动促进健康,需要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比如,上海2022年成立了由运动健康领域专家组成的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由运动健康科普教育分会、中国传统功法分会、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分会、运动干预慢性病分会、运动营养与运动心理分会、儿童青少年与老年运动健康分会、职业人群运动健康分会、运动健康科技与产业分会共八个分会组成,在全国率先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品牌化的体医融合与运动促进健康智库。
去年,“上海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院区挂牌成立,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管理及科普教育体系。中心不仅组建“运动促进健康”临床多学科团队,共同开发临床多病种的医体融合解决方案并开展实践应用,还将通过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手段,构建运动促进健康大数据库,并探索特定病种人工智能辅助下的精准运动处方。
发展 力求“顶天强腰立地”
2021年以来,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共同制订全国首个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专项计划——《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截至2023年底,上海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不久前,本市又制定了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今年是“健康上海行动”实施五周年,王彤表示,上海健康促进服务力求“顶天、强腰、立地”,跨层级、跨部门、跨机构,全社会携手共同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坚持健康优先,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作为继药物、手术之后的第三大健康促进与医疗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重视。因此,要把运动观念植入市民心中,让大家积极树立‘大健康’‘大健身’意识。”
王彤认为,上海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是一种“科学验证、专业支持、部门合作、风尚引领、全民参与”的做法,是建立在医学专家、运动专家、健康传播专家等多学科专家交叉融合、联合“会诊”基础之上的。随着巴黎奥运会的举办,必将激励更多市民热爱运动、参与运动,让“出门多走路,锻炼观景两不误”“请吃饭不如请出汗”“存钱更要存肌肉,秀啥不如秀健康”成为一种风尚,一个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时代正朝我们走来。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