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
土山湾地处徐家汇南端,历史上,肇嘉浜和蒲汇塘在此交汇。19世纪30年代,为疏浚河道所挖出的淤泥在河湾处形成了一座泥墩,土山湾由此得名。土山湾文化则源于天主教耶稣会在此创设的孤儿工艺院。从1864年第一栋房子落成,到1960年工艺院结束,经历了近百年风云。其间先后招收了数千名学徒,设立了木工、印书、画馆、五金等工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创造了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出版等多个“第一”。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兴起,以土山湾为题材的书籍先后面世,只是学术性的为多,鲜有适合少儿读者的读物。而土山湾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创造出那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主角,大都是生活、学习于斯的小工匠。因此,2024年新年伊始,徐汇区图书馆与土山湾博物馆合并后,当房芸芳馆长提出希望做一本绘本来呈现土山湾博物馆的设想时,我们一拍即合。
绘本篇幅不长,如何浓缩土山湾工艺院百年的历程,体现徐家汇与海派文化的渊源,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以及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萌发,我们和插画师一起,在各个展厅寻找灵感;和徐汇区图书馆的老师们一起,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寻找绘本的切入点。
展厅里的每一帧照片、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今年恰逢龙年,曾经有一刻,那条腾跃在彩绘玻璃雕花橱柜上的五爪云龙灵光乍现。一百多年前,它漂洋过海,与牌楼一起在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后被一位美国教授收藏,2013年完好地回到上海。让文物讲故事不失为一个好创意。可是,毕竟这个橱柜不及镇馆之宝牌楼来得传奇。更重要的是,展厅里泛黄的照片上,那一个个神态各异、辛勤劳作的孩子的身影,在我们眼前挥之不去。他们从哪里来,有着怎样的快乐与忧伤,学艺又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有了人物,这个故事才是有灵魂的,孩子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于是,一个叫阿土的男孩穿过百年尘埃,渐渐浮现。他幼年丧父,因生活所迫来到土山湾工艺院。他认识了法文“土山湾”,结识了喜欢念《静夜思》的外国小伙伴大山。高小毕业后,阿土选择了学木工。由此木雕牌楼通过一只小狮子与阿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它是阿土父亲未雕刻完的小狮子,是阿土送给即将回国的大山的小狮子,是博物馆牌楼底部抱鼓石上的小狮子,也是新落成的徐家汇书院光启之门上的小狮子。绘本中的小狮子,成为串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索,承载着人物的情感,传递着艺术的真谛,寄寓着中西文化交融的意象。
绘本故事虚实相间,在史料与想象之间驰骋。人物是虚构的,阿土是土山湾工艺院数千个学徒的缩影,家境贫寒,却勤奋刻苦,追求艺术;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力求每个细节有据可依,小到木工桌上的一块巧克力,这份老师对学徒的奖励,也是出自土山湾老人的回忆。为完整呈现木工、印书、画馆、五金等工艺院四个最重要的工场,插画师根据老照片,用一个通版复刻了历史的场景,包括画馆天花板上的画。而这本绘本之所以选择了水彩风格,是因为土山湾画馆中,水彩画是最具代表性的。整整三个月,编创团队反复打磨每个细节,既要符合历史情境,又带着情感的温度。合作方特意请来了牌楼等文物回归的亲历者、曾任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的宋浩杰先生……就这样,在历史的光影中,阿土愈来愈清晰地向我们走来,《阿土的小狮子》中英双语绘本也将如期在上海书展亮相。
那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在土山湾博物馆流连。穿过陈列着中国牌楼的展厅,楼上忽然响起一阵欢快的脚步声——徐汇中学初中部的学生们下课了。那一阵阵脚步声,仿佛在历史的深处回响。一百多年前,曾有一群中国孩子,他们从苦难中走来,在这里专注地学习从西方引进的技艺,用东方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品,从这里走向世界,迸发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