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增强金融对增长关键支撑作用 奋发有为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目标 努力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第2版:要闻 2024-08-21

努力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龚正通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人民城市建设等方面工作情况

昨天下午,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扩大)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通报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人民城市建设等方面工作情况。

加快形成具国际竞争力政策和制度体系

龚正说,上海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全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努力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 扎实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今年1月综改试点方案对外正式发布以来,157条改革任务已经落地76条,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明确的98条任务预计年内全面落地。本市将继续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深入推进引领性开放;深入推进开拓性创新。

■ 深入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挂牌五周年,本市将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临港新片区加快拓展特殊经济功能,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着力推进规则对接;着力提升产业能级;着力促进产城融合。

■ 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引育规模型、创新型、服务型、专项型四种类型的高能级主体;增强招引质效的四项措施,包括强化产业地图指引功能、实施分类招引政策、创新招引模式、统筹招引机制等;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的主体,实施针对性的引育措施;打造发展生态的4项举措,包括要素供给、产业空间、创新环境、营商服务等。

■ 要大力集聚生产性互联网平台 持续增强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综合服务等市场体系的核心功能。此外,本市还将精心筹办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创造更有利条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龚正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上海“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的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优布局,强化前沿新兴和战略必争领域的科技布局。强主体,培育壮大在沪战略科技力量。推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着力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 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其中,推动“2+2”,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要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一手抓“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服务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能级;一手抓“两个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建设一批协同转型应用场景。壮大“3+6”,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三大先导产业,要继续实施好新一轮“上海方案”,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环节。六大重点产业,要集群发展、做优做强,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 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 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个协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龚正说,上海要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相互赋能、共拉长板,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全力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是推进“四个协同”。

■ 推进科技创新协同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着力促进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 推进产业创新协同 重点强化产业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放大整体优势,共同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协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深化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协同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

■ 推进改革开放协同 依托一体化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是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衔接,推进低效用地开发、生态环保等方面制度创新和改革集成,探索毗邻区域跨界合作新模式。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重点是推动升级版政策落地见效,加快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 推进体制机制协同 推动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龚正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周年。我们要坚持发展为民,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打造韧性安全城市,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关于稳就业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适应性,重点是优化学科布局和招生结构,调减和撤销不适应需求的学科专业,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实效性,推动培训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提升就业帮扶服务针对性,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链接就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资源。

■ 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聚焦“租得到”,今年的目标是建设筹措7万套(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4.7万套(间),加上前三年的32.9万套(间),已经完成“十四五”目标的80%。

聚焦“租得起”,去年全市筹集了1.1万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今年计划筹措供应床位3万张以上,上半年已经完成了1.5万张。

聚焦“租得好”,因地制宜配置丰富的共享区域和公共设施,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让城市一线工作者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

■ 关于房屋安全管理

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过7.6亿平方米,大量房屋开始步入“中老年”。本市将探索实施“三项制度”:房屋定期体检制度,房屋安全保险制度,房屋养老金制度,今年先行在浦东等区开展试点,明年全市推开。

■ 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

目前,全市共整治5400多个架空层及地下车库点位,发现并整改住宅小区内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等隐患1.5万多个。本市将依据新修订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继续严格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非法改装、制假售假等行为,推动年底前打赢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的硬仗。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