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5小时话剧《战争与和平》昨上海首演 让“高冷”的古籍走下高阁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8-23

让“高冷”的古籍走下高阁

《永乐大典》修复前检测

修复中的《大藏经·甘珠尔》

文创抱枕

文创抱枕

古籍,曾被认为是“高冷”的存在,但如今正借助新技术和传播手段焕发生机。这不仅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需要,也是国家图书馆作为海内外中华典籍重要收藏地,推动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使命。本周,“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在国家图书馆启动,又一批珍贵古籍将走下高阁,“疗伤”之后以全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新光彩。

修复启动

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心,一册散页的《大藏经·甘珠尔》正在修复中。这部古籍因严重霉变已破损不堪。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组长胡泊介绍,这部《大藏经》属于严重的一级破损状况,修复工作不仅涉及表面清理,还需通过药剂和精密仪器作深度处理。另一册《通志》的修复更为复杂,因微生物侵害,书叶纸质已经絮化。一系列探索性的修复工作,靠的是专家学者经年累月的伏案,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资助。

这项古籍修复计划启动于2021年6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字节跳动携手,启动了“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致力于修复珍贵古籍,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探索古籍的活化利用。截至目前,国家图书馆及其他9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成功修复了《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环志略》《西夏文大藏经扉画》以及黄河舆图绘本、样式雷图档、碑帖拓本等104册珍贵古籍。

如今,二期项目启动,计划重点修复国家图书馆藏现存最早版本的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通志》、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以及舆图、金石拓本等重要藏品,还有近年新发现的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敦煌文献,是目前已知存世敦煌卷子中极少的写经托裱麻布画。

科技助力

现代科技的引入,为古籍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修复《永乐大典》时,修复师利用现代织布机复原丝绢封皮的工艺,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修复效果,也为如今修复《大藏经·甘珠尔》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提供了参考。修复师还积极开展科学分析、材料研发、模拟实验,通过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推进了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发展。

二期项目的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面向全国征集古籍修复项目。目前,全国已有29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申报,经专家评审,首都图书馆藏《皇朝礼器图》、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南京图书馆藏顾炎武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省图书馆藏宋刻元补明递修本《碛砂藏》、四川省图书馆藏明洪武年间开雕的《洪武南藏》等珍贵典籍,计划纳入此次修复支持范围。这些古籍将在专家的精心修复下重现昔日风采,并借此进一步挖掘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历代古籍守护者藏书、爱书、护书的故事。

项目还将重点培养民族文字古籍修复人才,吸引更多人参与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成为古籍守护人。迄今为止,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了107名古籍修复师,修复了彝文文献《查姆》、天一阁藏珍贵古籍、国家图书馆藏翁氏藏稿等一批重要古籍。

古籍文创

如何让古籍摆脱“高冷”形象,走进大众生活?自“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启动以来,各方致力于通过短视频、微纪录片等形式,讲述古籍背后的动人故事。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古籍的距离,也让更多人了解古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小读者深刻了解古籍的聚散流转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中国典籍代代流传、生生不息的传奇故事。

此外,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支持下,2023年2月,《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向公众免费开放。公众能直观了解《永乐大典》的编纂体例、历史变迁、存藏情况等知识,开创性地将为学术研究服务与为大众普及古籍知识相结合,古籍不再是博物馆中的孤本,而成为大众可以随时了解和学习的文化资源。

在国家图书馆线上文创旗舰店里,一款书本造型的“永乐大典”抱枕热销,网友发出买家秀后表示:“针对失眠确实有效。”古籍文创,是古籍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图书馆自2019年6月以来推出了1500余款古籍文创产品,涵盖“永乐大典”、敦煌等主题,实现了从0到6000余万元的文创经营收入飞跃。

未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继续汇聚各方力量,在古籍保护、价值挖掘和传播等方面深化合作,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中来。通过这些努力,古籍文创生态将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驻京记者 赵玥

(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