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华在为病人治疗 采访对象供图
暑假尾声,正是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跑医院看牙、做牙齿矫正的高峰期。“最近带着孩子前来口腔正畸科咨询的家长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7月底位于闵行区合川路的新院区开张后,舒适的就诊条件吸引了大量家长前来问诊。”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刘月华教授告诉记者,儿童口呼吸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儿童错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的病因复杂,大多数家长甚至是一些临床医生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多方评估
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9岁男孩童童(化名)第一次来到口腔医院就诊,是因为妈妈觉得他“变丑了”,想要做牙齿矫正。刘月华教授从童童妈妈口中得知,孩子睡觉时鼾声如雷,总是张着嘴。“正常的呼吸状态是经鼻呼吸,从鼻腔进来的气流要通过腺样体和扁桃体。当腺样体或扁桃体增生变大时,会堵塞气道。这时,为了避免呼吸困难,就被动地张口呼吸。”刘月华教授深入浅出地解释,张口呼吸会打破牙齿及颌面部的肌肉平衡,牙弓会变窄变凸,还会出现“龅牙”、小下巴等,影响口颌功能和颜面美观。
“6—12岁,采用扩大牙弓及引导颌骨向前生长,不仅可以改善因口呼吸引起的牙齿及咬合问题,而且有利于通气改善。但是,如果存在严重的腺样体肥大,就不得不把这个病因除掉,否则单一专科治疗效果不好。”刘月华说。
做了腺样体切除手术后,童童的呼吸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牙齿拥挤等问题。于是,刘月华教授给童童进行正畸治疗。约18个月的治疗后,童童的牙齿排列得到了改善,原来那个帅气男生又回来了。
刘月华告诉记者,经常有家长问他,口呼吸到底要不要做手术、做牙齿矫正?“口呼吸”的涉及面很广,有经验的医生要评估孩子是不是真的“口呼吸”、什么原因导致“口呼吸”,以及孩子是否已经呈现出“口呼吸”相关的牙颌面畸形等等。这些都是判断是否干预、如何干预的依据。因为儿童牙颌面发育异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比如,控制好慢性鼻炎,改善鼻通气;解决因严重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造成的上气道狭窄;通过正畸治疗重建咬合关系并引导颌面正常发育;通过肌功能训练恢复闭唇肌力和口面部肌肉的协调性。
病因较复杂
治疗应“软硬兼施”
“口呼吸不是简单的呼吸路径改变,会对口腔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对全身健康也有不良影响。”刘月华告诉记者,口呼吸是儿童OSA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不能及时治疗,将影响儿童全身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多动、易躁易怒、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不佳,甚至引发内分泌代谢失调、高血压,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刘月华教授课题组曾对上海市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睡眠呼吸障碍与牙颌面部发育畸形高度相关。因此,若有口呼吸患儿来口腔医院就诊,医生常会询问家长,孩子夜间睡觉时是否有张口呼吸病史,是否有慢性鼻炎史等;然后检查口腔情况,还要检查腺样体扁桃体是否肥大等。口腔正畸科初步检查之后,再与耳鼻喉科等会诊。患儿在正畸治疗期间和治疗完成后还要配合肌肉功能训练,如唇舌肌训练。刘月华教授提出,儿童OSA的病因较复杂,软硬组织发育异常都可能影响正常呼吸,需要专业的医生制定“软硬兼施”的多学科序列治疗策略。
“隐形矫治”
不是适用所有孩子
有家长发现,一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班级里三分之一孩子都开始矫正牙齿了。为了美观,不少家长给孩子佩戴隐形矫治器。刘月华表示,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隐形矫治,具体需要由正畸专科医生进行评估。
12岁男孩小乐因牙齿拥挤和深咬问题,第一次矫正选择了隐形矫治。经过一年半的治疗,牙齿排列有所改善,但面部轮廓出现了变化,显得更为瘪嘴,好像反而变丑了?妈妈带着小乐找到刘月华教授,经过专业评估发现,隐形矫正方案很难控制牙根的移动,只能更换其他矫治器二次矫正。
“矫正方案设计不合理、患者佩戴不规范等因素,常会导致咬合不佳,甚至会影响面容,二次矫正通常比第一次矫正难度更大。”刘月华建议,患者应该选择正规机构和经过正畸专科训练的医生,在正畸治疗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预期效果和可能的风险。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牙齿问题可等长大后再处理,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正畸治疗的“黄金年龄”通常在10—12岁,如果是“地包天”,则在4—5岁即可干预。6—12岁期间是儿童牙齿替换、牙床颌骨及腺样体扁桃体生长发育的最高峰时段,也最容易出现“口呼吸”,需要适时适度的专业干预。目前,上海市口腔医院已开设睡眠呼吸障碍专病专家中心门诊,由刘月华教授领衔,并由口腔正畸科、呼吸内科专家坐诊,联合上海市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专家,为患儿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