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话说“国优计划” “上麻”绝技 走过路过 “嫁接”式成长 陈挥的新书和我
第15版:夜光杯 2024-09-03

陈挥的新书和我

丁言昭

1983年年初,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关兴来看望父亲丁景唐,后面跟了个小青年,满头的天然鬈发,戴了副眼镜,王老师说:“这是我的学生,刚毕业不久,叫陈挥。”

陈挥住在我家附近,与我们认识后常来往,一来一往就熟悉起来。父亲见他对现代文学很感兴趣,便着意培养他。经常给陈挥布置“作业”,也就是出题目,写完后,替他修改,帮他联系发表的刊物。1988年,让他参加全国书评演讲比赛,他进入了在上海举行的决赛,获得一等奖,给他很大的鼓励。

父亲一生研究的有鲁迅、瞿秋白、左联五烈士、左翼文化运动史四大部分,邹韬奋也是其中研究的对象。一次,大家闲聊时,说起邹韬奋的女儿邹嘉骊(加丽)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当编辑,与父亲在同一个单位。陈挥一听来劲了,说:“能不能让我认识她?”“当然可以。”就在这个时候,陈挥开始学习研究邹韬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连续出版了不少关于邹韬奋的书,有:《邹韬奋:大众文化先驱》《韬奋传》《韬奋评传》《中国出版家邹韬奋》等,还有最近在2024年7月立信出版社出版的《热爱人民——邹韬奋的为民情怀》(简称《热爱人民》)。

造房屋必须有砖瓦,写传必须有厚实的资料。为了使资料尽量准确、翔实、可靠,陈挥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走南闯北,先后到北京、哈尔滨、沈阳、大连、重庆、广州、武汉、福州、贵阳、香港等地查阅档案资料,拜访邹韬奋的亲属、老同事,考证核实了邹韬奋的出生地、在上海居住过的地方……解决了一些久悬未决的难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陈挥在《后记》中写道:“著名作家丁言昭作为特约编辑为本文稿作了润色。”“著名作家”我不敢当,但我这却是第二次为陈挥的书当特约编辑了。第一次是201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近王振义》,大约觉得还满意,所以过了十几年又想到了我。那时华春荣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现在是上海立信出版社的社长。

邹韬奋先生是我非常崇拜和尊敬的革命先辈,而且我曾写过几篇关于他的文章,所以,当陈挥和华社长来约我时,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一口答应。

记得2023年4月5日,我与陈挥和华春荣社长见面,在座的还有青年编辑彭秋龙,商量出版邹韬奋的《热爱人民》一书时,我提出:“陈挥出版了好多邹韬奋的书,都是学术理论的书,质量很高,大部分读者是一些专家学者。现在这本书定位的读者面是文学青年、大学生,所以要特别强调书的可读性,语言能够活泼一些,适当地夸张一点,没关系的,不能太严肃。”在座的都表示同意。于是谈定由我来作些文字上的调整和修饰,以适应青少年读者。

话是那么说,真的动手,可有点犯难了。邹韬奋是革命前辈,我一边看书稿,一边改,一边需要动脑子。突然我发现在第五章里可以加上几句,那就是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病逝,我没说他病逝,只是说“他走了,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时邹韬奋的小女儿嘉骊才14岁,正是花季少女,“本该天真如春风,快乐如小猫,会像蝴蝶一样在草地里张着双翅飞翔;像小鸟一样,在花草中蹦来蹦去。”可是邹嘉骊没有那么幸福,她从小与爸爸聚少离多,跟母亲颠沛流离。我估计编辑会删去这段文字,结果编辑没有删,后来看看,感觉还很贴切。

另外还有一段,该如何来描写邹韬奋和沈粹缜的夫妇关系呢?书稿里对此着墨不太多,我想着给他加上一点。后来我加写了这样一段:“他们俩的婚姻关系是一种肩并肩的关系,一直和谐融洽。聚在一起时,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别离时互道珍重。邹韬奋在外奔波,沈粹缜打理家务、教育孩子,两人携手并肩,都为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孩子后来也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样的婚姻,正是韬奋所期望的,他们夫妇也很好地践行了这种婚姻理念。”后来陈挥和出版社都认可了我的改动。

当我作为特约编辑完成这本书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我也为弘扬韬奋精神做了一点事。

现在这本书出版了,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居然很难找出我写的文字,真要感谢那些为此辛劳的编辑,真有水平,把我写的融合在书中,不留下痕迹。

希望青年读者能喜欢这本陈挥先生的新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