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山海相隔,但中非交往从不受制于物理空间上的距离。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中非领导人将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话未来,共同谱写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这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
山海相隔但命运与共
同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与非洲大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因为贸易而有了间接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则让这种交流变得直接起来。
70年前,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万隆会议期间中非领导人首次握手,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再到1971年非洲兄弟们把中国“抬”进联合国;从中国倾力相助援建的第一条海外铁路坦赞铁路,到与国际组织会议中心使用标准“接轨”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建成;从埃博拉疫情到新冠疫情……点点滴滴记录着中国与非洲的命运与共和守望相助。而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则在贸易、开发等诸多领域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盛况,帮助“非洲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国经验极具吸引力
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旷伟霖曾任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和首任驻非盟使团团长、大使。旷伟霖介绍说,大多数非洲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赢得独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与支持下取得显著的发展成就。但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足、工业制造业发展落后,加之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极大地限制了非洲的发展。
“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非洲人看到了他们曾经不敢想象的可能。与此同时,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旷伟霖表示,从诸多方面来看,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对于非洲极具借鉴意义和吸引力,非洲希望通过同中国的合作开辟出一条适合非洲的新减贫发展路径。
已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伴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推进,基建合作的成果遍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十年来,中国企业累计在非洲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作为《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的首个三年规划,中非共同实施的“九项工程”从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贸易促进、投资驱动、数字创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多方面巩固中非传统合作,开拓新兴领域,推动中非合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如今,路况变好了,人们看病也变得方便了。”旷伟霖感慨道。而菌草、杂交水稻、青蒿素、鲁班工坊等一系列“小而美”、接地气的民生项目更是在非洲扎根落地,给非洲人民带去了真切的获得感。
可以说,中非合作中这些实打实的合作项目及其取得的效果,让中非关系成为南南合作和国际关系的典范。
擘画中非合作的蓝图
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围绕“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议题,举办四场高级别会议,以及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等相关活动。
旷伟霖表示,此次峰会设定的4项议题契合了当下非洲发展的需要。接下来,中非将如何对接描绘美好愿景的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续写中非合作这一“金字招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深化“全球南方”合作?旷伟霖表示,作为重要成果文件的峰会《宣言》和《行动计划》将为未来三年中非合作擘画怎样的发展蓝图,值得各界期待。
特派记者 齐旭(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