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未来出行专区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现场 “抱抱传递穿戴设备”,使用者可在千里之外感受他人的拥抱
现场 参观者可现场学习八段锦
现场 绿色生活节同期举行
本报记者 金志刚
今天上午,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黄浦世博园区正式开幕。今年大会主题延续“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致力于构建一个促进国际交流、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对话平台,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本届外滩大会延续了高规格的嘉宾阵容,外籍参会嘉宾数量创新高。大会邀请到10余位享有盛誉的中外院士,以及500多位行业领军人物作为演讲嘉宾,探讨科技趋势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机器学习之父”、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等。
2024外滩大会将持续立足上海,搭建全球金融科技的顶级对话平台。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启新征途,上海也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来自发达市场的老牌机构和新兴市场的后起之秀齐聚黄浦江畔,共同讨论和分享AI时代下金融科技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推动金融科技助力全球商业增长和普惠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实践的展示平台,外滩大会将发布一系列重磅的金融科技应用、行业标准等。
今年的大会以“更开放、更前沿、更创新”的姿态,打造一个既专业又接地气的科技嘉年华。除了今天上午大咖云集的开幕主论坛之外,大会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包括36场开放见解论坛、专门为更好展示科技创新创业者成果搭建的10多场创新者舞台、2场AI创新赛事、1场10000平方米的展览、1场绿色生活节和1场科技人才招聘会。
在36场开放见解论坛上,来自全球产学研界的重磅嘉宾将从“金融智能与普惠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三个维度出发,关注前沿数字技术及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分享产业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
在科技展览中,参展企业数量创下了新纪录。全球100多家科技企业、科研院校机构齐聚一堂,展示在各自领域的创新成就。当前大模型的产业应用加速,20多个AI助手集中亮相展区,让观众亲身体验与AI共同生活的一天。其中,蚂蚁集团展出了支付宝AI生活管家、AI健康管家和AI金融管家,让科技的发展惠及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大会期间,预计将有几十项行业革新产品、标准和研究报告亮相,其中包括基于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科技产品。这些成果不仅代表了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中的最前沿探索,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新篇章。
主论坛
大咖分享最新科技前瞻和思考
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多位院士及行业大咖分享了最新的科技前瞻和思考。
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
“放眼世界,科技创新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全球科技创新非常活跃,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广泛赋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就“科技创新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金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核心在于人才,结合点是大学。”高校应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完善高潜力人才苗子的早发现早培养机制。
新质发展力的发展要向学科的交叉创新、产教融合发展“要方向”。大学要走出自己融合创新的道路,让交叉融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推动持续创新就必须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向首创改革、制度创新“要效能”。“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本质,就是提升创新效能的内涵式发展,要让生产关系适应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首创引领改革、激励保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三大趋势影响未来
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是外滩大会的老熟人了。今天,这位被称作“科技预言家”的行业大咖在连线中表示:“全球主义、创新加速和AI驱动生成是人工智能影响经济和文化的三大趋势。”
他认为,全球主义正在迅速推进,因为人类正在共同构建一个基于技术的“超级有机体”:“我们正将全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所有的数据服务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每一台设备就像这个庞大计算机的一个神经元。”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全球主义推进,也正在推动一种新兴的全球文化。此外,人工智能将实现真正的“实时翻译”,交流不再有延迟,打破了全球的语言障碍,再加上增强现实技术,这将改变跨国工作和交流的方式,全球化“劳动力”将第一次出现。
第二个趋势是创新的加速。凯文·凯利指出,AI技术加速了创新的步伐,这种加速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新发明和新思想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通过AR和VR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甚至AI也通过机器及其他传感器来感知世界等。此外,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也极大地加快了人们学习的速度,“学会如何学习”将成为未来毕业生的核心技能。
最后,凯文·凯利谈到了AI驱动生成的趋势。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将帮助人类摆脱机械、枯燥的工作,完成人类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生成超乎人类想象的全新事物。
“这正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巨大革命。”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多样的,这些智能将填补许多可能的智能领域,我们也将创造出多种不同的人工智能。“通过这一年半来使用ChatGPT和其他大语言模型的经验来看,从人工智能工具中获益最多的人是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员工。人工智能工具不仅仅是为最聪明的人准备的,还能帮助不那么出色的人更好地完成工作。”
仍有关键问题未解
“缺乏对集体性、不确定性和激励机制的关注,是当前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中缺失的三个方面。”机器学习泰斗、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则带来了对人工智能的最新洞见。他认为,人工智能落地需要形成互相协作的集体。而要构建人工智能的协作系统,必须要引入经济学的“激励”视角。
他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很难表达它真正学到哪些知识,也没有能力表达它有多确定。相较之下,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表现出色,尤其是集体协作共同应对时。因此,他建议,不仅单独设备要具备一定智能,人工智能更要通过协同体现在整体系统层面。仅仅将人类的智慧融入超级智能计算机中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应用,需要集体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统。
迈克尔·乔丹还指出,如何让当前的AI系统也具备类似的集体协作能力,仍是一个未解的关键问题,并认为微观经济学视角是当前AI研究的一个缺失。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