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生参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这几天,参加“百名日本大学生看中国·上海站”交流的中日年轻人脸上闪现着相似的笑容——那或许是一种因面对面交流而迸发的快乐。用自己的双眼看到的上海,是什么模样?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的中国,又有着怎样的节拍?9月4日,“我们眼中的上海”中日大学生交流会在上海报业集团大楼举行。
在走访了即将迎来创刊95周年纪念日的新民晚报之后,来自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和中央大学等日本知名高校的近50名日本大学生和来自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中国大学生一起参加交流会,畅谈“我们眼中的上海”。
打破偏见看到更广阔世界
“青是共青团的青,山是井冈山的山。”来自日本中央大学的青山侑树的自我介绍,让会场响起一阵惊叹。
在本次日本大学生访问团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到上海,但也有不少人对中国已经有自己的了解。这是青山侑树第四次来到中国,但每一次都有新发现,“中国真是一个百去不厌的地方”。这一次,在上海,他再次被中国持续发展的速度感动。他表示,像“百名日本大学生看中国”这样的交流活动是两国人民了解彼此的好机会,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上海的城市风貌让来自庆应大学的中尾洋介留下深刻印象。“超高层建筑群、传统住宅……在上海街道行走的时候,会发现同一个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共存。”他感受到了上海在发展历程中对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海纳百川。
“一周短短的日程,可能无法让我们完全认识这里的人和文化。”正在上智大学留学的邵楚宜认为,“但打破偏见能让我们见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也让我们明白,重点是我们年轻一代一直在路上”。
一路同行更真切了解彼此
“新民晚报,生日快乐!”尽管有不少日本同学不会说中文,但在得知到访的新民晚报即将迎来95岁“生日”时,中日年轻人用中文送上了共同的祝福。在上海的几天里,两国年轻人对彼此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张小安还记得,在黄浦江的观光游船上,一位日本同学对着镜头熟练地唱起中国流行歌曲,也有同学说爱看电视剧《繁花》,还有同学很想实地品尝一下上海的奶茶。“原来,作为同龄人,我们有很多共同点。”他表示,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在交流中也会发现彼此有很多不同,但交流本身会增进互相理解。不论在个体层面还是在中日关系层面,客观看待这些“同”与“不同”都颇为珍贵。中日关系的未来,正需要更多年轻人来打破刻板印象。
“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艺术、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充满了浓厚兴趣。”在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徐昊珉看来,这些日本同龄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探索,不仅促进了中日青年的交流与理解,也为两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与日本同龄人一起探索上海的过程中,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张婧发现了家乡的更多魅力。上海在中日民间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中日年轻人都更为真切地看到了彼此真实的模样,将来能成为两国民间交流的桥梁。
通过活动让更多友谊生根
由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主办、新民晚报社与日本东方新报共同承办的“百名日本大学生看中国·上海站”活动1日启幕,几天里日本大学生们走访了充满人文气息和历史记忆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到上海越剧院体会了别具一格的非遗文化,参观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体验了前沿技术,看到了黄浦江两岸美丽的夜景,也与中国青年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新民晚报一直致力于搭建交流和对话平台,为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而贡献力量。通过此次活动,中日两国年轻人彼此增进了解,让更多友谊落地生根。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