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晚报 明天会更好 以文学展现生活之美 《延安一月》最早三版聚齐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4-09-10
纪念老社长赵超构,“林放不老”展昨开幕

《延安一月》最早三版聚齐

《延安一月》重庆初版本及再版本、三版本聚齐展示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巴金曾说,在他身上“找到了旧日的友情”。夏衍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记者,而不是新闻官”,他的一支笔深远地影响读者。

昨日,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中国大陆地区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从厚重的历史中走来,在火热的时代中焕新。在这一天,以这样一种方式纪念这位老人有着别样的意义。昨天下午,新民晚报社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林放不老——赵超构手迹暨《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展”开幕(记者 王凯 摄)。展览全面、立体、丰满地展现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先生的生平故事、道德文章。赵超构孙子赵丰、赵扬来到开幕现场,向新民晚报社捐赠了赵超构使用过的“新民晚报001”号茶杯。上海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郑辛遥现场捐赠赵超构漫画像。此外,赵超构家乡温州市、文成县分别向新民晚报社赠送瓯塑赵超构像和赵超构故居中国画。

林放,是赵超构的笔名。这两个名字和他的作品,曾随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赵超构1910年5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龙川村。1938年起参加《新民报》工作,写了大量评论时政的文章,针砭时弊、见解独到。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媲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延安一月》;主持创办新中国第一张晚报《新民报·晚刊》(后更名为《新民晚报》)。他60余年手不停笔,写出了新闻性杂文万余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本次展览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延安行”。今年恰逢赵超构传世名作《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在展览中,人们能看到刊发《延安一月》的新民报和《延安一月》重庆初版本及再版本、三版本,这些珍贵的报纸和版本聚齐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80年前陕甘宁边区赠给赴延安采访中外记者的毛毯;第二章为“未晚谈”,聚焦收藏在上海市档案馆的赵超构写于1991年的部分“未晚谈”手稿、《赵超构小传》手稿等,以及黄永玉画的“未晚谈”老黄牛头花的原稿;第三章为“尺牍情”,其中有十余封赵超构先生写给孙子赵丰、赵扬的家书,透出浓浓的祖孙情,同时展出的还有数封赵超构先生与名人、作者、读者的通信;第四章为“光影间”,赵超构爱好摄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首批会员,1959年筹备成立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赵超构先生任筹委会主任,本次展出有数幅赵超构先生在背面题词的照片,记录了拍摄的时间、光圈、速度和所用滤镜;第五章为“百姓家”,展出收藏在浙江省文成县博物馆的赵超构部分生活用品和最后一年的记事台历;第六章为“新民汇”,展出郭沫若、赵朴初、王蘧常、启功、华君武、贺友直等名人的墨宝,同时也有陈铭德、张慧剑、程大千、姚苏凤、冯英子、钱谷风、张林岚、沈毓刚、董天野、乐小英、冯小秀、郑辛遥等几代新民报人的作品。

这是一个以“新民”为名义的雅集,既与媒体同仁共勉,亦与社会公众分享。

本报记者 华心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