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诗怀澹处临春水  墨味浓时数落花 格 生书熟戏 月圆时的家宴 花园里的歌手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字体
第7版:夜光杯 2024-09-16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字体

王震坤

斜阳草树,落日熔金。

上海最古老的街道——法华镇路的一座金色阳台上,正在举行着一场派对。在洒满金色阳光的阳台上东眺,可以见到《新民晚报》那幢楼。幼时就觉得外公手里的晚报是有很重的油墨味的,尤其是每天下午四点之后到手的晚报味道特别新鲜。后来才晓得,是科技的进步让这股油墨味道淡然而去。自打识字起,40后的上海市民接触最粗的印刷字体应该是“新民晚报”。饱满圆润的字体据悉是集孙中山先生遗墨,它已陪伴上海市民整整95个年头。“新民晚报,夜饭吃饱。看好晚报,早点睏觉”童谣至今还在传唱,有些字体,有些图案,注定要和上海人伴随一生。

说是派对,其实是以吃喝的名义,进行的一场作品分享会。东道主吕弘先生将他近40年的设计作品和经典案例逐一梳理,集成一册《大弘100》以飨诸友。揭开书套,走马观花,此书分明是一部当代上海标识字体的设计简史。其中就有上海市民“眼”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标识,上海电视台白玉兰台标,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店标和上海赛车场场标等,不一而足。这些几十年前的经意或不经意字体图形,现在已成为上海人50后至90后深刻的视觉记忆。

我和大弘有相同的入行从业经历,入行前除了会用鸭嘴笔拉线、用叶筋笔撇丝、点圆,加上看过几册图案设计的书,并未受过系统的美术设计教育。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西风东渐,西方的美术设计理论进入中国。那个匮乏时代,很多外国资料还靠着简陋的油印翻拍和讲座传播获得。不少的青年设计从业人员和美术院校的教师都是现学现卖,如饥似渴地消化着各种新鲜的甚至是过时的方法和理论。吕弘无疑是这个开放时代的受益者,他是最早把CI系统设计运用到设计方案中的那代人。1997年,他以充满崭新的设计理念的画稿和方案让电视台的领导耳目一新,最终,吕弘以形似上海市花白玉兰又似飞鸽的台标方案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吕弘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店标方案,让人联想起作家陈村那个著名的梗:男人都是妇女用品。吕弘这个上海暖男在对待妇女用品的问题上显然颇有心得:将汉字“女”图形化设计,丰满挺拔的曲线,吉祥的中国结外形。上海女性的特征,寓意丰富,让人一目了然。

上海自开埠以来,市场化的商标字体设计故事不过百年。吕弘随波逐流,勇立潮头,无疑是上海标识字体设计史的接力者。《大弘100》述诸的视觉记忆不断挑动我们的味觉追溯,在洒满金色阳光的阳台上西望,不远处就是上海咖啡厂旧址,那可是上海老市民舌尖上的家园,这个厂出过三款至今还让上海人心心念念的著名饮品,上海咖啡、麦乳精、菊花晶。它们的色彩记忆如此鲜明:咖啡色、深红和柠檬黄。

咖啡,既是物种名词,又是色彩名词。我第一次和咖啡接触,真真切切的是吃咖啡,那种下脚咖啡粉裹着一层白糖粉的纸包咖啡,苦和甜嚼着确实蛮好吃。咖啡还有一个意义,喝咖啡产生的津液不但定义了上海人的味调美学,也赋予了上海人的色调美学。老克勒对咖啡颜色的色谱定位是心领神会的,上海人说,奶咖色(咖啡加牛奶),绝不会误会——那是高级灰,50度的低调奢华,无论家装还是衣装,适宜一切场合。

中国虽然是活字印刷的故乡,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字体设计却始于1859年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定制的一号至七号的汉文字模。直至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以降,以鲁迅为代表的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新一波字体设计的新高潮。鲁迅的北大校徽设计和一系列的书籍报刊的设计就是那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譬如《萌芽》月刊的封面字体设计。《萌芽》月刊的字体一头尖一头圆,转折处弧形直角互为装饰,设计风格明显受到当时世界流行的Art Deco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和建筑大师邬达克崇尚的“装饰艺术派”如出一辙。最近大火的现象级影视剧《繁花》片头字体也采用了鲁迅的“萌芽体”,它契合了影视剧产地和年份的需求,又让我们看到了Art Deco装饰主义设计风格的卷土重来。

夜幕降临,天空星星点点。上海字体图形的故事很长很长,吕弘继续的只是其中的一段。搁笔前,女儿在我的桌上放了一本书。定睛一看:《系统的书籍设计?》[瑞士]约斯特·霍胡利、[英]约翰·摩根著,王燕茹译。不由得心头一喜:她也在搞字体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