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课后(彩墨) 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老人、大老人、老老人 增建村的一日午后 航海人生,有她相伴 龟苓膏
第14版:夜光杯 2024-09-20

龟苓膏

西坡

龟苓膏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吃。

说熟悉,是超市里三连杯、四连杯的龟苓膏横陈于货架之上,买家走过路过少有错过;然而可以肯定,绝大多数浅尝辄止,断不会囤积。

说陌生,是那玩意儿外形像果冻,不过与之异趣:黑乎乎的,闻起来仿佛踅进中药房,一股草药味扑面而来。真正了解其成因者几希,要望文生义的话,大抵仅限乌龟和茯苓。殊不知它们即使被捣碎碾成粉末,也不会给出那股冲鼻味,一定另有物质掺和,至于究竟是啥,公开或不公开的都有,藏着掖着号称独家秘方的更多。别怪人家装神秘,事实上,你连可口可乐配方里有些啥都搞不定,还想把各色龟苓膏搞得门清?可口可乐讲究全球一味,龟苓膏则不同,允许各立门户,标新立异。其真正有趣的在于,万变不离其宗——谁都不愿放弃那股强烈的草药味。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跟可口可乐的咳嗽药水味,有得一拼。

关于龟苓膏来由,有三则传说:一是秦亡,定都番禺(今广州)的南越王赵佗归顺汉朝,族弟赵光被册封为苍梧王,由“钦差大臣”陆贾率部护送上任。苍梧(今广西梧州)乃瘴疠盛行之地,投桃报李,赵佗向陆贾献上一张祛湿降火、健脾养颜且美味可口的龟苓膏秘方。二是三国时诸葛亮远征岭南,安营于苍梧郡(今广西梧州)。该地湿热多雾,将士水土不服,战力损耗严重,诸葛极为焦虑。幸有乡民告知,可用当地特产乌龟、土茯苓熬汤饮用,结果功效如神。三是元兵直逼临安,杨太后携年幼的皇帝逃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宋军初入南粤,大多上吐下泻。大臣陆秀夫和御医商议,在鹰嘴龟、土茯苓、生地、蒲公英、金银花等原料中加入当地特有的凉粉草制成膏状药物,大获成功。

传说之所以是传说,乃正史甚至野史不载之故。

第一则传说和第三则传说,除龟苓膏属“趁机夹带”外,其余史实大致靠谱;第二则传说便“硬装榫头”了——《后出师表》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南征,最多也就抵达滇缅一带,何尝驻节苍梧?但,三则或更多的传说,无不把落脚点放在岭南,道理在于撇开两广,让龟苓膏别立新宗,大家不认啊。历代“本草”,对于龟、土茯苓、金银花、甘草之类有记有述。岭南湿热特点,恰好可用此等药材化解,再正常不过;其他地方若要“抢注”,底气毕竟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形成龟苓膏的一个重要成分是凉粉草,其盛产于岭南和台湾地区,有消暑、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曰:“仙人冻,一名凉粉草。出广中,茎叶秀丽,香犹藿檀,以汁和米粉食之止饥,山人种之连亩,当暑售之。”凉粉草煎汁后与米浆混合煮熟,经冷却成黑色胶状物,软而韧,广州叫凉粉,梅县则叫仙人拌。台湾地区有消暑名品烧仙草,可能是仙人冻的“别动队”。

现代物流发达,“古老”的龟苓膏早已像咕咾肉般为各地接受。然而跟咕咾肉不同,龟苓膏原产区或外埠高仿,非得标榜“岭南”不可。

日前去“台城镂月”饭店就餐,最后上的一道甜品竟是龟苓膏,实出意外。度娘而知,台城为台山市所辖街道,与新会同属江门。江门距离龟苓膏发源地番禺、梧州极近,想必拿捏龟苓膏,小菜一碟耳。那货早已格式化,然而他家的味道似乎特别浓郁,药味更重,遂向老板打听,原来材料里配伍新会陈皮;龟板采自有“长寿龟”之称的中华龟,从食材处理到慢火熬炼,全部古法操作,须花两天时间,难怪别有风味;可惜制作成本较高,无法量产。

龟苓膏常常被写成“龟龄膏”,是不是别字?甭管啦——倘若真的活成中华龟的寿命,多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