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破纪录”的演奏 爱乐之城开启“艺术节黄金档”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10-09
两台重磅音乐会隔江唱和

爱乐之城开启“艺术节黄金档”

音乐会现场 本文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眼前,从蓝天白云到月明星稀,自然布景切换中,上海展览中心尖顶金星始终闪耀;耳边,从车水马龙到华灯初上,城市喧嚣远去后,唯有交响曲或青春或浪漫或恬淡或澎湃的旋律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昨天,作为“艺术天空”10周年·文旅融合特别呈现,总时长达7小时的“非凡贝多芬——许忠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演绎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率先奏响爱乐之城艺术盛宴的首个音符。

仅一江之隔,“蝴蝶兰”也在夜色中绽放。人们踏着霓虹闪烁的灯光涌向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期待“安东尼奥·帕帕诺、王羽佳与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带来又一个“不眠之夜”。

浦东浦西、剧场广场,两台重磅音乐会隔江唱和、遥相呼应,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进入开幕倒计时,爱乐之城正跑步进入“艺术节黄金档”。

国内首次

“马拉松式”演绎贝多芬

“非凡贝多芬”由指挥家艾森巴赫与许忠共同担任音乐总监,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国内一流交响乐团的声部首席和优秀乐手组成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演绎。

音乐会不仅打破“围墙”,免费向市民开放,更创下了国内首次在一天里完整演奏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户外景观演出纪录。两场演出近4000位观众共同见证了这场高强度、高品质、高能级的“马拉松式”音乐盛宴。

距离演出开始前一小时,吴老伯便随首批观众入场了。他提前看了天气预报,帆布包里装了牛仔外套、遮阳帽,还有一保暖瓶的浓茶,“上海入秋了,早晚温差大,既然要来听‘贝多芬马拉松’,自然要准备充分。”

作为资深交响乐发烧友,他原本对户外演出的音效没有特别期待,但现场效果出乎他意料:“现在到底高科技了,露天音乐会也有这样的音效。”最让他吃惊的是,展览中心广场几乎贴着延安路高架,但音乐会却完全不受车流噪声的干扰。

不虚此行

听“命运”感受城市脉搏

总时长7小时共9部交响曲的“非凡贝多芬”对指挥许忠和节日乐团而言,是演奏技巧、乐曲理解、细节把控和体力体能的全方位考验,而对广大市民观众也是体力和耐力的巨大挑战。

资深乐评人李严欢为指挥许忠点赞。在他看来,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曲演绎难度各不相同,难得的是,钢琴家出身的许忠,对每部作品的风格把握得恰如其分,细节处理极致细腻,不略去任何一个反复,以崇敬之心对待每部作品,完整又考究地呈现,让人得以尽享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

因演出改到了工作日,女儿无法随行,60岁的王建萍决定自己来观赏这场“音乐马拉松”。当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奏响时,她感慨:“不虚此行!”露天广场的音乐会,置身熟悉的城市风景里听“命运”,感受自是不同,她说:“当熟悉的节拍撞击着你的胸腔,就感觉自己和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将古典乐经典的高质量演绎融入极具辨识度的城市地标式背景,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户外景观演出的创举,数千张门票早早被预约一空。拼手速“抢”到两场演出的古典乐迷王存昊感叹:“贝多芬的音乐以震撼与细腻的呈现融入城市画布,与在场的观众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日光夜色。”

独家定制

三套不同曲目尽显诚意

一江之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弥漫着音乐的浪漫与深邃。钢琴家王羽佳一袭闪亮的黑色削肩连身短裙登场,尽显飒爽英姿。在首席指挥安东尼奥·帕帕诺的执棒下,她携手伦敦交响乐团拉开为期三天的音乐会序幕。

昨晚音乐会曲目是乐团为沪上观众“独家定制”。拉赫玛尼诺夫《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18岁时创作的首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在首演25年后再度修改,深邃蜿蜒的乐声中能听见作曲家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下的表达。下半场,马勒的早期交响诗《D大调第一交响曲》在宏大的音乐意象中奏响,在暴风雨般的乐声中落幕。

执掌英国皇家歌剧院22年的安东尼奥·帕帕诺自今年4月接棒伦敦交响乐团后首度亮相中国。三场音乐会三套不同曲目,从奥地利的葱郁林间,到芬兰的冰天雪地,最后驻足于法国的庄严教堂,让观众足不出“沪”开启了一场美妙的欧洲音乐之旅。

“唯一”“第一”

高密度呈现高品质演出

本届艺术节注重名团独家定制、文旅深度融合,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透露,在接下来的40天内,艺术节将高密度地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众多“唯一”与“第一”的高质量演艺内容。

三大世界级歌剧明星布莱恩·特菲尔爵士、约瑟夫·卡雷亚与乔伊斯·埃尔-库里将携手带来“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之夜音乐会”与“为艺术,为爱情——普契尼百年歌剧盛典”。“金色”小提琴男神雷诺·卡普松、法国钢琴家亚历山大·康托洛夫也将带来独奏音乐会。

舞蹈领域,创新、重构与经典并存。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倾巢而出献上“镇团舞码”《斯巴达克斯》,法国当代艺术前沿之作《反重力之躯》将极限运动与舞蹈诗意相融合。本土原创作品亮眼,方言舞台剧《魔都俏佳人》、音乐剧《爱情神话》让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展露无遗。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