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徐家汇书院(木板油画) 格子间里的卡夫卡 看看就好 高原的秋离冬更近 美龄粥
第14版:夜光杯 2024-10-15

美龄粥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余斌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说法早过时了,现今的商业,拼的是营销。营销有各种招数,包括各种讲故事。讲故事,似乎要以与饮食相关的,最是好讲,因为门槛低,而且营销对象也乐于参与。美食故事,大多是“因地制宜”的,最好与一地的历史、风土挂钩,比如在南京,“民国”就是一枚标签,大家认为,在饮食上演绎民国风情,不仅属题中应有,似乎还责无旁贷。

“1912”曾经有家餐馆,包间有“励志社”“兴中会”“同盟会”“华兴会”等,菜单上我还记得“少帅红烧肉”“子文排骨”“大千腐皮”……总之知名度高,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都往里编排。后来又有一家,更是夸张,女服务员以过去电影里“女特务”的刻板形象打扮,这是唱的哪一出?有一道大菜唤作“总统鱼”,上桌时有扮成蒋介石的人长袍马褂的出现,操浙江普通话演讲几句,最后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作结。弄巧成拙,让人哭笑不得,应了现在的一句网络语: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先后出现的两家店都倒了,可知营销不可过度,仅靠噱头是撑不起一家店的。“子文排骨”“大千腐皮”“总统鱼”之类,也随之烟消云散,“少帅红烧肉”偶或还出现过,不是在天津就是在沈阳,我还出于好奇点过一回,和南京所食全不相干,可知“少帅”不过是随便拿来修饰各地红烧肉的,属“涉笔成趣”的性质,只不过是恶趣。

倒是有一道同样以民国人物相号召的甜食,并不见于这两家的菜单,算是饮食民国风大潮退去后的“幸存者”,看样子还有望沉淀下来,成为金陵美食中新增的成员。我说的是“美龄粥”。

回溯起来,美龄粥出在南京,不为无因。喝粥最讲究的不是苏浙,是广东,从最寻常的皮蛋瘦肉粥、艇仔粥到鲜虾粥、鲍鱼粥、蚝粥,花样百出,但都是咸粥。苏浙一带的人似乎不习惯在粥上面搞名堂。早点摊上,与豆浆、豆腐脑、小馄饨一起,可称为“干湿搭配”之“湿”的一大选项的,是不掺杂别物,没有任何味道的白粥。南京人更习惯的说法是“稀饭”,据说粥和稀饭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稀饭煮的时间短,仍是“饭”,米粒的形状犹存;粥熬的时间长,熬到米粒遁形,浓稠近糊状。但南京人似不做这样的区分,粥与稀饭混着用,可以彼此替代。

一碗稀饭,配一小碟腌菜,简无可简了,却还是饭、菜分治,清淡,清爽。广东的甜品称“糖水”,糖水里似没有甜味的粥。苏州传统小吃里,倒有一种“糖粥”,是加了糖的稀饭与豆沙分别烧好之后的混合。南京有糖粥藕,未闻有糖粥(虽然也偶在早点摊上见过甜稀饭),但家里会吃糖稀饭:无须特别操持,现成的稀饭加一勺白糖,就成了最朴素的甜羹,变化是,不是当饭吃了。我小时候,白糖都供应紧张,一碗糖稀饭,也可以是令人向往的。

虽然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我觉得把美龄粥看作糖稀饭的延伸或升级版,亦无不可。撇开了山药、枸杞这些添头,美龄粥对糖稀饭的点化之功,全在以豆浆替代了水。不得不说,这是很需要一点想象力的。豆浆拿来煮稀饭,有点不可思议,越界的嫌疑大大的。若是在家里有人提议这么干,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与我差不多:这不是瞎搞吗?就像我们最初知道西餐的许多菜里会加牛奶,广东人煲的汤里有玉米。此种反应的来由说简单也简单——从来没见过。豆浆是豆浆,稀饭是稀饭,从来如此。开脑洞的往往是厨师。据说创制这道粥品的是宋美龄府上的大厨。说是第一夫人有段时间食欲不振,吃嘛嘛不香,厨师便挖空心思想辙,用大米、豆浆等食材熬成一锅粥,宋美龄吃了胃口大开,此后便成为心头好,豆浆煮粥遂成定制。后来这做法传到了民间,就有了“美龄粥”。又有说宋美龄特注意身材,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厨师于是发明了这款粥。就是说,美龄粥起于总统夫人的身材焦虑。这粥不单开胃健脾,而且合于身材管理之道,兼有养颜之功。

和许多美食故事一样,说得有鼻子有眼,却怎么都像是一个传说,唯其像传说,就更是广为流传,添油加醋的传。套“莫须有”的断案,未必“事出有因”,肯定“查无实据”。顺便说说,杜撰“少帅红烧肉”“子文排骨”“美龄粥”之类的名目也是有点讲究的,要者须大致符合“想当然”的对应原则,比如红烧肉安到宋美龄头上就不合适,反过来那道粥算到张学良名下,似乎也差点意思。

传说之为传说,恰在于它是无法订正的,事实上也无需证实,反正一道美食的成立,故事只是花絮的性质,美味才是硬道理。

豆浆代替水,的确称得上一大发明。日料里有豆浆火锅,记得还吃过一种拉面或乌冬面,汤底混合了高汤与豆浆,色白浓稠。当然都别有风味,只是因多种味道的混合叠加,豆浆本身的豆香奶味和一丝清甜反倒隐而不彰了。美龄粥是把米下在豆浆里煮,米与豆浆,全程对话,米香与豆浆的味道合而为一。当然美龄粥里还有山药、枸杞。山药参与的是增稠,是绵密的口感,有烘云托月之效,对豆浆稀饭的基本味一点不遮挡。枸杞的存在在我看来则更多是基于视觉的理由。不过说看相的话,我觉得美龄粥最可人处不在枸杞的几点红,而在米浴在豆浆的奶白色中,一粒一粒衬出了透明,让人想起青花米粒透光碗,有一种玲珑之感。

我头一次是在“南京大牌档”吃的,现在凡突出民国元素的餐馆,几乎是家家跟进了。因为是大餐馆起的头,美龄粥似乎一直在高处。虽然它食材寻常,做法简单,在家里自己就可炮制,仿佛就该是高端餐饮的一部分。但是前些天我在明瓦廊一家早点铺里不期而遇,与之为伍的有小鱼锅贴、卤蛋。这有点走向街头的意思了。

从哪方面说它都可以成为南京的平民化食物——不就是豆浆稀饭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