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广告 追寻贾植芳的沪上足迹
第16版:新民旅游/广告 2024-10-15

追寻贾植芳的沪上足迹

贾植芳

贾植芳,作家、翻译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人的证据》《人生赋》《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等,译作有《契诃夫手记》《契诃夫的戏剧艺术》《俄国文学研究》等。

隐居阁楼之上

贾植芳一生四次坐牢,近四分之一的时光在牢里度过。他第一次坐牢是因为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第二次是在徐州被抓到日本宪兵队,第三次是20世纪40年代末参加学生运动,第四次则是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

贾植芳与胡风的友谊始于一次投稿。1937年春,正在日本留学的贾植芳在东京内山书店看到了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工作与学习丛刊》,编辑中有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的名字。他了解到这是一本坚持鲁迅战斗传统的进步刊物,就将以自己第一次牢狱生活为素材的小说《人的悲哀》送去投稿。两个月后,贾植芳不仅收到了刊登自己作品的丛刊,还收到了三十多元稿费及胡风的来信,自此开启了他和胡风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也成为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文学期刊的作者之一。

抗战爆发之后,贾植芳回国参加抗战,此后颠沛流离,直到1946年6月底由徐州抵沪,开始“正式下海卖文为生”的生活。贾植芳和妻子先是寄居在雷米路(今永康路)的文安坊6号胡风家,后来到覃子豪家里住了三个月,之后搬到了虹口狄思威路(今溧阳路)源茂里100号楼上《前线日报》编辑、留日同学王浩家的亭子间。据贾植芳本人的记录,李桦、麦杆、黄永玉、方成、余所亚、韩尚义等一批青年艺术家当时就住他对门,大家经常一起喝酒聊天。

1947年3月,贾植芳移居吴淞路义丰里91号,半年不到就因给进步学生刊物写文章,又受了一年多的牢狱之灾。1948年出狱之后,贾植芳先是住在伯父贾翠丰在爱多亚路(今延安路)的商行办事处,后来躲在法华镇民居的小阁楼上。在这段被贾植芳称为“隐居”的时间里,他编了散文集《热力》,撰写了20多万字的社会学著作《近代中国经济社会》。

蜗居复旦九舍

1950年,贾植芳先是到震旦大学中文系任职,开始以学术为业的教学生涯,后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5年,他受“胡风案”牵连入狱,1978年才回到复旦中文系,刚开始是在资料室工作。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曾经回忆过当时的情景,“那时的资料室还是一个很小的房间,但有一个老人在那里不停地讲话,非常热情。这位老人就是贾植芳,他看同学们在资料室读书,不仅会主动推荐,还会指导他们如何阅读。”

贾植芳在复旦九舍的家一直向来访者敞开,不仅有国内外学者、各届校友,还有普通工人、老家乡亲。他喜欢邀请学生去家里聊天。“先生住的地方很简陋,一幢小楼里住着许多人家,什么隐私也没有,先生的小房间里就是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小书架。那时师母还在青海,先生就一个人住在那里。我们就经常在那个小房间里聊天啊、喝酒啊,吃的东西也很差,就是一些花生米、酱菜,没有其他的东西吃。当时就这样聊天、聊天。”陈思和曾回忆说。

对于聊天会友,贾植芳的态度是:“我关心人生社会甚过文学……我喜交游,喜了解社会的各种真相与动态,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而不是为了写小说去体验生活。所以我总不着急去写作,因为有许多其他事情,比写作文学作品更有意思。”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新中国剧社旧址

地址:多伦路201弄4号

1941年10月,新中国剧社在桂林建立,先后转战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

1947年4月,中共中央文委指示新中国剧社返回上海,社址设在多伦路201弄4号。新中国剧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党的文艺事业建立功勋,培养了田汉、洪深、瞿白英、杜宣、石联星等大批编剧、导演、演员、画家、音乐家等各类人才。

多伦路215号住宅

地产商李桂申所建,1924年竣工,占地面积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26平方米。这栋西班牙式略带地中海风格的花园住宅为砖木结构假三层,东南向。

建筑主立面中部为主入口,开敞柱式门廊(现改建为门厅),上方为二层凸出露台,设铸铁栏杆,门廊、二层露台和塔楼底层均设简化的罗马多立克柱式。东、南入口处屋顶设三角形山墙,退出阳台,西南角建八角攒尖塔楼。墙面以白色为主,红瓦多坡屋顶,花色地砖地坪,平拱木门窗。宅前有庭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