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行(综合材料) 上海人的分寸 孔另境的眼睛 白衣丹心暖杏林 略谈《福尔摩斯中国奇遇记》
第14版:夜光杯 2024-10-18

上海人的分寸

羊郎

做人不过分,这句话在上海人的语境中是一种夸奖。

上海人讲究做人、做事的分寸感,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中不让人太难堪,也为自己留下冗余空间。饭吃七分饱,办事留余地等世俗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人的处世原则。

所谓做人不过分,在上海人看来是懂得谦让。公众场合,一般情况下很少看到上海人抢先出头的。可以看到全国性的会议上倘若进入自由发言时间,抢先发言的很少是上海人。

在生意场上,深谙经营之道和为人之道的上海人,晓得有铜钿要大家赚,即使自己赚到了也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要赚尽最后一分钱。

在社会交往中难免有是非曲直,有分寸的上海人,被人得罪了,一般情况下,即使反戈一击也不过分,不会穷追猛打,其中的分寸就是让对方感觉到就可以了。得饶人处且饶人,不绝人后路。

活在世界上总有求人帮忙的时候,上海人知道求人也不能过分。有难事,求人前总要掂量一下这件事的分量,必须是让自己开得了口,又不让对方太为难的事,强人所难是不作兴的。曾看到胡展奋先生制作的小视频,讲的是其父亲为了给妻子治病到卖鱼摊上去买鱼,因为老中医关照必须是活鱼,但是手头紧,做不到。活鱼和死鱼价差很大,其父亲没有一味地讨价还价,不做让买卖双方为难的事,而是守在鱼摊旁边,谓之曰“蹲鱼”。就是蹲守着,看鱼刚吐完最后一口气,求卖主即按死鱼价格成交,成交后迅速拿出随身带的刀破开鱼肚,此时的鱼可能一息尚存,权当活杀了。看完此视频,我深以为然,从中不仅看出上海人求人不过分,而且反映了上海人遵守契约的精神。

上海人做事不过分,注意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尺度,讲究的是恰到好处,不留后遗症。在交往中,上海人知道把握安全距离,知道人际关系的边界,即使是熟人,一般也不会轻易登门造访,不做不速之客。

以前旧式弄堂里,大家都在公用灶披间做饭烧菜,家家户户灶台连灶台,但是有边界。每个灶台上都有一盏接通自家电表的灯泡。烧夜饭走进灶披间,已经在烧饭的,灶台上点亮了灯泡,后面进来烧饭的一定马上打开自己的灯泡,即使小小的灶披间不用都点亮灯,但是谁也不想讨别人家的便宜。友邻是友邻,再好的邻居,做事的分寸还是要把好的。

社会上,上海人对人的称呼也有讲究。过去对男士称先生,对年轻女士称小姐,“文革”中先生、小姐的称谓不合适了,于是师傅的称谓广泛流行,上海是一个工人阶级为主的城市,不管男女,称呼师傅总是不错的。改革开放后,师傅的称呼依旧,好像老师的尊称开始流行了。称呼合适,让人听着舒服。

大千世界少不了人际交往,大家都想着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上海人掌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