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融入 数字说话 申花海港何以提前锁定冠军
第10版:文体汇/聚焦 2024-10-26
轮流领跑整个中超赛季

申花海港何以提前锁定冠军

申城德比赛前双方主帅握手

申花赢球后队员向现场观众致意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明天下午,中超将展开倒数第二轮的争夺。虽然最终排名仍待揭晓,但积分榜上,申花与海港轮流领跑整个赛季,冠军已提前留在上海。这是继去年后,金灿灿的顶级联赛奖杯再度属于上海球队。那么,焕新出发的上海职业足球赢在哪里?

稳定投入 两队主场搬新家

“金元风暴”过后,中国职业足球一度处于动荡之中。一方面是人员流失,另一方面是投资人缺位,上海的球队也难幸免。因为母公司资金链的问题,绿地申花俱乐部的最后两个赛季投入锐减。这张代表城市的足球名片,如何确保继续闪亮?主管部门的反应非常及时。久事集团经过评估和谈判后很快接手,并为俱乐部注资5亿元,解了燃眉之急。海港则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更换投资主体的俱乐部。

在职业联赛,类似处境的俱乐部不止一家,他们的困境却只是在一段时间里得到纾解。像山东泰山、北京国安,近两个赛季投资主体的问题持续影响球队,造成球队战斗力折损。而告别恒大的昔日霸主广州队直接降级,令人唏嘘。这种局面下,稳定压倒一切。哪支队伍能摆脱生存压力,在起跑阶段就建立了优势。

代表稳定的标志性事件,是上海两队先后搬了新家。申花把家安在了上海体育场,这块他们曾经举起过奖杯的福地。为了迎接申花,上海体育场改造了跑道,增设了看台。新家最温馨的,是球场顶棚围出一圈天幕,每当申花主场比赛时,天幕上滚动播放俱乐部标志、吉祥物等画面,加上看台宽广的视野,现场出色的声效,很快赢得球迷的心。

海港则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场。论建造质量和设计工艺,被球迷昵称为“白玉碗”的上汽浦东足球场可以举办国际足联A级赛事,是国内乃至亚洲最专业的球场之一。尤其海港的圆形更衣室设计,座位围成一圈,当教练与队员在这里分析战术、相互鼓劲之际,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团队强大的凝聚力。

职业运营 双雄提升战斗力

上赛季,海港举起俱乐部第二座中超冠军奖杯。和2018年夺冠时相比,俱乐部在运营上回归理性。队内除了奥斯卡,没有再引进大牌球员,因此战略明确,向管理水平、训练水平要成绩。在公开场合,阿根廷外援巴尔加斯与主教练发生矛盾,是海港面对的一次管理危机。俱乐部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与媒体及时沟通信息,另一方面迅速处理问题,对巴尔加斯内部停赛,同时与哈维尔充分交流,后者同意多听取各方意见。

久事时代,申花第一次登上积分榜首,不少声音都说:申花是冠军热门。但申花人保持清醒。俱乐部董事长谷际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请外界多给我们一些时间,熟悉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找到适合申花的前进道路。”

申花俱乐部的管理,提出合规化和球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这个大前提下,从战略出发,制订计划。球迷欣喜地发现,一队阵容的平均年龄降至25岁左右,从梯队、预备队冒尖的年轻球员,像朱辰杰、蒋圣龙、徐皓阳、汪海健、金顺凯等扛起了大梁。俱乐部设立体育总监职位,邀请国际化背景的专业人才管理球队,同时,拥有欧洲顶级俱乐部和国家队服务履历的医疗师加入团队,提升球员的健康保障水平。至于挑选外援,也是将合适放在第一位,看重战力强、融合度高、职业态度好和价格合理的球员。

申花、海港两队的比赛面貌,发生积极的变化。本赛季,两队在场均进球数、射正数、角球数等进攻数据上,均处在领先位置。让圈内印象深刻的,是两队攻防转换的效率非常高,一旦丢球能以最快速度投入防守,因此带给球迷更加愉悦的观感。有申花、海港参与的比赛,上座率不断攀升,甚至一票难求,取得良好的市场效应。

互相鼓励 更衣室气氛融洽

更多的胜利,更高的排名,其实也意味着,队内围绕出场机会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无论申花还是海港,更衣室的气氛始终融洽,未响起不和谐音。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努力。海港核心武磊就公开鼓励队友、同样踢前锋的李圣龙,“我非常钦佩他。在上半年一分钟都没踢的情况下,他始终如一地认真面对每一堂训练课,这才有了现在连续三场比赛进球。”

即便在场下,申花队员也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每场比赛当天午后,全队都会在入住的酒店附近散步。这趟迷你的City Walk途中,师徒、队友之间能够更轻松地谈话,交换看法,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职业足球,传递爱与力量。申花主场迎战北京国安,新民晚报原体育摄影记者周国强应邀在赛前献唱国歌。周国强坦言,接到这份“任务”时挺意外,“这么多年一直在场边记录申花,从没想过自己会站上申花的主场唱歌。”按照俱乐部的传统,联赛每逢主场,都会邀请申花在社会各界的朋友献唱国歌。登上这座舞台的,有70多岁的资深球迷“乔老爷”,申花女足主帅叶志竞,还有东方航空C919团队成员。海港建立了“俱乐部年轮”定向基金,今年,俱乐部继续捐出与队龄相同数字的善款,用于助学帮困以及助力青少年成长梦想等公益项目。

职业足球的公益属性,在上海两家俱乐部得到了更多体现。以后,还会有更多来自政府、投资方和社会各界的资源集聚。这份关心,或者说这份亲情,会让上海的职业足球拥有一份独特的体验,化成前行的澎湃动力。

本报记者 金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