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自衡山路58弄的庆余别墅出发,沿高安路一路往北,十余分钟便可步行至上海图书馆南门——这条路,王元化先生曾经雷打不动走了好几年。当时,王元化因吴兴路的家里地方小、条件差,为方便写作及会客而借住在庆余别墅210室。
王元化,文艺理论家、学者,著有《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清园夜读》《思辨随笔》等。他对《文心雕龙》的解读,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剖析,对卢梭“公意”的追问等,都对当代思想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文心雕龙》
王元化祖籍湖北江陵,外祖父桂美鹏自清光绪十一年(1885)就在江陵的外港城镇沙市开办了一处美鹏学堂,这是江汉平原上第一所采用西式分班制教学的新学堂。1921年秋,不满周岁的王元化随家人从武昌搬到北京的清华南院12号。七七事变之后,王元化全家从北京避难到上海。
王元化的父亲王芳荃是中国现代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代人,先后在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高等学府执教,本来准备送王元化去美国留学。当时,接受进步思想的王元化已经成长为一个热血青年,执意不肯留学。1938年初,王元化在沪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斗争。此后,王元化担任《奔流》等文艺刊物的编辑,还写了报告文学《出征》《乞丐收容所》,小说《舅爷爷》《花圈》《残废人手记》等。
后来,王元化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写作,陆续撰写了《论抗战文艺的新启蒙意义》《现实主义论》《鲁迅与尼采》《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等。1946年,因为一篇文章针砭时事惹上了官司,王元化到父亲任职的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兼职讲师教授基础国文,当时就曾选出《文心雕龙》若干篇作为教材。
王元化1948年重回上海,20世纪50年代初写了一系列短评,提倡文艺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理想,反对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1955年,他受到“胡风案”牵连,但是仍然苦苦寻求学术的滋养。20世纪60年代,他进入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写成《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初稿,这本书也奠定了王元化在文艺理论研究上的学术地位。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上,王元化提出了文艺学综合研究法等极富当代意识的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重建的进程。
喜爱邀约朋友
1997年11月,上海图书馆为加强对历史文献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成立历史文献研究所,聘任王元化与顾廷龙老馆长为名誉所长。当年底,上海图书馆将历史文献阅览区域二楼的1206室辟为王元化工作室,每周有两三个上午,王老会从庆余别墅出发,走到办公室工作。
据报道,王元化租住的庆余别墅210室有里外两间房,里间是他的卧室,外间是会客和写作的地方。房间的陈设很简洁,只有一张写字台、几把靠背圈椅和一个小小的文件柜,墙壁上悬挂着王老先生手书的条幅。
王元化喜爱邀约朋友,每次在庆余别墅宴请,他都要早早地亲自拟订名单,审定菜单。“他要厨师先开一份排菜计划,然后像修改文稿一样圈圈点点,剔除不喜欢的或华而不实的,加上时鲜的美味,再把自己的烹饪要求告诉厨师。先生爱点清炒河虾仁,不过虾仁须当日采购鲜活的河虾,餐桌上先生能够辨别河虾是不是真正鲜活的……先生总是在饭桌上发表见解、交流信息。”《王元化及其朋友》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录。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