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体验汽车创新应用 模拟“打飞的”上下班 从“到中国展”到“为中国造” “展品变商品”跑出加速度拓宽“朋友圈”
第5版:第七届进博会特刊 2024-11-07

“展品变商品”跑出加速度拓宽“朋友圈”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本土化进程

“我们每年来到进博会,每次都有新体验、新收获。进博会平台强大的溢出效应,让我们的创新医疗科技从展台走向临床、走近患者。”这是进博会“全勤生”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的感慨,也是今年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展商共同的心声。

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可谓“最卷”的展区。记者在这届进博会上看到,来自放疗、基因检测、体外诊断、生物医药技术等细分领域的全球头部企业保持着“年年上新”的传统,带来首发“顶流”,更有一些明星展品“返场”。

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展品变商品”的“加速度”,企业坚定了向纵深拓展本土“朋友圈”的决心,“展商变投资商”的故事越来越多。

“明星展品”变成“明星商品”

达必妥,是进博会的“老朋友”,年年参展、届届上新。进博会也见证了达必妥在中国从获批、上市、进入医保到扩大适应证的成长历程。

自2018年首届参展以来,达必妥“马力全开”——在进博会舞台首展首秀后,先后获批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哮喘等七大适应证。两个月前,达必妥又获批成为首个且唯一的慢阻肺病靶向治疗药物。此次获批先于美国FDA批准,且相较欧盟和美国,中国审批用时最短,又一次刷新了创新药惠及中国患者的纪录。

同样感慨“展品变商品”这一快速转变的,还有六赴进博会的波士顿科学。在进博会加速效应的推动下,波士顿科学的创新产品引进与落地也提速扩面,共有21项创新成果实现了“展品到商品”的转变。仅上一届进博会至今,波士顿科学就有9款曾经参展的创新产品在中国获批。

“展品变商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得益于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展品在进博会“首发首秀”后声名鹊起,创新审评审批、加速准入等政策支持及时跟上,似乎已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习惯”。

“美敦力已有近20款‘明星展品’变成了‘明星商品’,更好地满足本土多元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马萨兴奋地透露,多款在去年进博会上首次亮相的展品书写下令人激动的“进博故事”:用于预防心脏性猝死的EV-ICD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已于今年5月通过海南博鳌先行区开展首例手术。“进博会除了助力展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之外,前沿的创新疗法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广泛的普及。”杰夫·马萨补充道。

持续投资不断促进创新

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展品变商品”,激励着企业“投桃报李”,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上个月,波士顿科学中国区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在上海临港建成开业。“临港工厂将聚焦医疗耗材及设备的生产,率先带来心血管领域血管内超声系统的耗材,助力波士顿科学在华实现‘自主生产’。”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表示,“通过夯实产业价值链上游的能力建设,以更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特色的本土供应,更及时、快速、稳定地响应本土医患需求。”

去年开始,GE医疗在中国市场频频“出手”:去年末,与国药合资的第二家工厂在深圳完成奠基,很快将有产品上市;今年5月,在上海基地增投3.8亿元,用于产线扩产、绿色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等项目。本届进博会开始前,GE医疗又传出继续深耕中国的消息——其超声大中华区总部暨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项目落地无锡,将打造成为聚焦超声的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

本届进博会上,拜耳延续“双展齐发”,在总面积创历史新高的800平方米展台上,展示引领行业的前沿产品与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拜耳持续投资,不断促进创新。”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比尔·安德森告诉记者,在健康消费品领域,拜耳于10月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投资2000万欧元,促进以科学为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合作,帮助企业探索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自我保健方案;也是在上个月,拜耳健康消费品启东供应中心新厂奠基,一期投资额达6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2028年实现投产。

过去几年,GSK依托中国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加速新药审批,提升进口效能,获得了上海市政府“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今年,结合临港新片区独特的区位及政策优势,GSK设立了上海葛兰素史克药业公司,持续深化在华发展布局。目前,GSK中国已加入全球同步研发行列,未来五年预计有20多项新产品或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上市,搭载进博“快车”,这些创新产品有望加速落地中国。

“作为进博会的‘常驻客’和‘受益者’,每次参展,我们都深切感受到中国市场对前沿医疗创新的热情和渴盼。这些未被满足的医患需求,也坚定着我们‘为生命创新’的初心和加码投资的信念。”张珺感慨万千,“面向未来,波士顿科学还将以创新技术释放本土新质生产力,以合作共赢赋能全产业链生态协同,从‘一展汇世界’,加速全球前沿技术在中国的可及可得,到‘一展惠全球’,助推中国医疗创新融入全球生态。”

本报记者 郜阳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