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梅龙镇酒家 “游”与五官 敦煌的烟火气 一剪梅 杨绛的早期散文 加缪的厌烦
第13版:夜光杯 2024-11-21

杨绛的早期散文

周丹枫

杨绛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她著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多本;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我很喜欢她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所写的散文:清新、隽永、灵动。从散文中可以了解到她的性格:“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她最早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散文《收脚印》,是她1933年在朱自清先生班上写的第一篇课卷。朱自清很赞赏,把它推荐给了《大公报》,也成了杨绛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我读这篇清新流畅的散文,深深地被这吸引:“每当夕阳西下,黄昏星闪闪发亮的时候;西山一抹浅绛,渐渐晕成橘红,晕成淡黄,晕成浅湖色……”她对披着晚霞的西山色彩变化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生动,令人赞叹;也只有热爱大自然的人,才能描绘得如此逼真、动人。“层层叠叠的脚印,刻画着多少不同的心情。”我阅读这篇散文时,反复研读这两句,深感它是作者精心思考、反复锤炼、意蕴深邃的全文点睛之笔。

杨绛1936年写的《阴》,第一段就把可望而无法捉摸的“阴”,用拟人手法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她对“阴”的观察很细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她对“浓阴”和“轻阴”也有仔细的观察和比较,有极为生动的比喻:“不过浓阴不会持久;持久的是漠漠轻阴。好像谁往空中撒了一匹轻纱,荡扬在风里,撩拨不开,又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味的少年心情。”人人都接触过“阴”,但很少人会像她那样认真观察,写出如此生动细腻、匠心独运的文章。

杨绛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流浪儿》,把她热爱读书、沉醉于书海的性情,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头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绝不是偶然的,没有这种一以贯之酷爱读书的精神,绝不能造就这样一位大家。

杨绛不仅“和谁都不争”,而且处处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十分尊重别人。从她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窗帘》一文中的一个细节就能以小见大:“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这就是杨绛的性格!

古今中外写喝茶的文章不计其数,杨绛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喝茶》则别具特色。她引用了中外大量有关资料,如第三段末尾这样写道:“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末段引用中外两则故事巧妙而饶有趣味地引导人们去喝茶:“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杨绛是一位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作家,她写《喝茶》一文,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缜密,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是一篇谈喝茶的佳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