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梅龙镇酒家 “游”与五官 敦煌的烟火气 一剪梅 杨绛的早期散文 加缪的厌烦
第13版:夜光杯 2024-11-21

敦煌的烟火气

程国政

敦煌艺术大展正在中华艺术宫火热展出,以“最美的涅槃佛”为代表的6座莫高窟的复制窟、《北凉石塔》、六字真言碑等国宝纷纷亮相,观者大呼过瘾。

其实,敦煌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掬着那时柴米油盐、生活日常的小物件,能让我们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敦煌。

在敦煌博物馆,我看到一把尺子,一看说明惊呆了,尺子是骨头磨制而成的。灯光下,淡淡的米黄色骨尺静静地躺在灰麻的布墩上,九条细线横穿过窄窄的尺面,表明其为一尺;尺微微上翘,仿佛要跟我说话,尺左边有个圆圆的小孔,大约是用来穿绳的。介绍说,尺长24.4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看似简单的骨尺上,尺星、三角形网格纹、菱形图案等无不顺天应人、匠心独运。

尺的边上,便是一坨黑魆而亮的圆疙瘩,不高,顶略圆而棱,反着光,煞是不言而穆。再看说明,原来是个铜砝码,用来称重的。砝码呈八棱柱形状,直径约2厘米,高稍长于径,仔细看,上面的小圆点组成了一个个图案,刻纹细微但匠心别具,介绍说它是一件典型的波斯物件。这么小而精致的波斯砝码,来到了敦煌,可见那时中外交流的繁盛。

在敦煌还看到了习字纸,是麻纸。“应”“县”“阳”“家”“气”“感”“及”,一张麻纸上,7个字,每个字竖排两列,第一列的“应”和最后一列的“及”只剩一排,大约是破碎掉落的缘故;每列17字左右,繁体,工整,从书写看,练字者当时的心情很阳光,有的钩、捺很是调皮,估计是少年所为。那时,没有游戏室、手机,以此消磨时光或者悄悄练才艺以图日后露一手,都是可能的。

还有过所文牒。那时没有身份证、护照,想要从敦煌往外走,就得有阳关的边防部队开的证明。那时规模较小的边防部队叫“守捉”,守关捉奸的意思。阳关,就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个阳关。这张通行证开于天宝七载(748年),持证者欲从敦煌东行至晋昌郡,文牒上所经之处和日期一一载记明白,那时的日常,千年后的今天端详起来依然如此真切、鲜活,热气腾腾!

有趣的是,我还看到三颗骨骰子,形如今日的骰子,正方体、六面,每面都有圆圆的坑(点),只是黑点较大,估计是为了方便眼神不好的人。骰子用来干啥,就不用我说了。我看三颗骰子大小略不同,估计用法也不一样。令我惊奇的是,骰子是骨头做的,至今日依然风采熠熠、其声哒哒!

还有酒账。记录了当时敦煌的归义军(横跨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的汉政权)213次的公费支出,涵盖宗教、民俗活动、用酒制度、经办人等等,其中包括寒食座设酒(唐时寒食节是国家法定节日)、赛马毬酒(打马毬后饮酒)、劝孝酒(丧仪用酒)等等,像寒食饮酒,一次用量就达三瓮(一瓮约10斤);还有迎来送往用酒,包括使节来敦煌,就有迎、设、看、供等环节的用酒制度,比如“看”就是经常去问候,当然要带酒;使节在敦期间,每日要喝酒,得送,就叫“供”。

看敦煌,不只有飞天、礼佛、挖洞窟造像,还有鲜活的烟火气、频繁的中外交往、喜人的贸易场面,这是她的鲜亮底色,生动活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