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走在秋日微风中,蓝天、白云,燥热已然消散,树正褪去青翠,换上的是绿中带黄、黄中夹杂着红的五彩斑斓。从华山路转入上海交通大学,漫步秋色满溢的校园,追忆老校长彭康的点点滴滴。
1953年7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彭康到上海的交通大学任职,此后在交通大学及迁校后的西安交通大学执掌校务达14年之久。2018年出版的《彭康文集》共有80余万字,收录其著作、文稿共116部(篇),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文化艺术、社会工作、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
致力培养英才
彭康1901年出生于江西萍乡,18岁赴日本留学,后考入京都大学主修哲学,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7年,彭康放弃了即将开始的学位论文答辩,毅然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此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是“创造社”“左联”的主要成员之一,其间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翻译、撰写的作品多达20余部(篇),其中包括《新社会之哲学的基础》《费尔巴哈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等。
1930年4月,彭康被叛徒出卖,意外被捕入狱。在7年的牢狱生涯中,他组织难友学习革命理论,顽强抗争。出狱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华东局的重要领导职务。
彭康从早期担任上海群治大学和上海艺术大学哲学教授、浦江中学校长开始,就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3年,彭康出任交通大学校长。在教学中,他一直强调学生要“先打基础,再建高楼”,“只有在学得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专”。
1954年,交大成立一年级办公室和二年级办公室,之后在此基础上合并创建基础课程部,加强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教学。长期在基础部工作的赵富鑫教授曾回忆过当时的情景:“每次我们向彭康汇报工作,他总是不仅从原则上予以指导,而且也常在具体工作上加以帮助……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为学生答疑,彭康来到答疑室听我答疑。这对一个学校的负责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与此同时,彭康非常重视提高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英才。他曾经提出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
带领交大西迁
1956年,交通大学1400多名教工和近3000名青年学生响应西迁号召,从上海的黄浦江边一路西行赶赴西安的兴庆湖畔。
彭康亲自带队到西安踏勘校址,带头举家西迁,一大批知名教授也响应号召西行。据报道,钱学森的老师、被誉为“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当时他的夫人正卧病在床,他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后,便随着西迁大军只身来到西安。钟兆琳吃食堂、住宿舍,亲手建起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电机实验室。热力工程先驱陈大燮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和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潘季当年还是个年轻人,他听到迁校消息后没有一刻犹豫,立刻收拾行囊。他清楚地记得,西行的火车上挂着“向科学进军”的旗帜,师生们在车厢里唱起了《歌唱祖国》。
西安交大为纪念迁校45周年出版了《西迁回忆录》,其中关于彭康校长的记录很多。当时还是助教的陈人亨回忆,彭康对师生的伙食很挂心:“彭康校长举家西迁后,经常在教工食堂用餐……有时,他还要看看我们的饭菜,问问情况,查查食堂的服务质量。”
除了安排校内相关的搬迁工作,彭康还从上海动员了一批理发师、修鞋师傅一起西迁,在西安交大教工村形成了一个“上海新村”,使师生员工在西安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据西安交大的葛元璋教授回忆:“交大刚刚迁到西安时,教工大多数住一、二村。每逢佳节倍思亲,为减轻思亲之苦,每年春节,彭康总要督促有关部门,举办各种贺岁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大年夜,食堂也免费加餐,单身的教工三三五五,围坐一桌,喝酒行令,谈天说地,欢歌笑语,情深意切……彭康的身影遍及交大校园,他的音容笑貌也留在人们心间。”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光启公园
地址:南丹路17号
光启公园内有徐光启墓,墓地封土堆于1981年被整修成占地300平方米、高2.2米的椭圆形大墓。该墓为徐光启夫妇与四个孙子尔觉、尔爵、尔斗、尔默夫妇的合葬墓。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加赠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
徐光启,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逝世于北京,1641年葬于今址。光启公园西侧还开辟有徐光启纪念馆(南春华堂)。
徐家汇观象台旧址
地址:蒲西路166号
徐家汇观象台创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旧台在肇家浜畔,只是平房数间。1879年,运用单站气象要素分析,徐家汇观象台首次较准确地做出台风预报,揭开了上海天气预报的序幕。19世纪末,其联络网络已经北及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并向中国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舶发布气象消息,是当时报告航海船舶气象的中心,被誉为“远东第一气象台”。1899年在徐光启墓东首辟地建起新台,于1901年建成。该建筑属于文艺复兴风格,外立面为灰色清水砖墙,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平台及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
颜福庆旧居
地址:武康路40弄4号
这栋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假三层砖木结构,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的颜福庆,1943至1950年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