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残疾人艺术文创绽放光彩 上海残疾人创业十大典型案例公布 残障人士璀璨静安行系列活动开启 天使知音沙龙自闭症孩子赴日演出 延吉新村街道阳光睦邻中心启用 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方便使用吗? “上海特殊艺术的水平越来越高”
第8版:阳光天地 2024-12-03
舞龄32年的上海残疾人艺术团舞蹈队指挥单仁冰见证——

“上海特殊艺术的水平越来越高”

残疾人演员表演昆曲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日前,在“梦想照亮未来”2024年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展演的舞台上,上海残疾人艺术团舞蹈队指挥单仁冰和妻子安迪双双上阵,一个在“双非遗”跨界融合的《偶遇昆曲春满园》中客串表演木偶戏,一个在首次公演的舞蹈《晨光曲》中挑大梁。这对听障夫妻因舞蹈结缘,多年来活跃在特殊艺术的舞台上。单仁冰已经习舞32年,曾经和邰丽华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一起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千手观音》,还代表上海参加了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单仁冰打着手语自豪地称赞:“上海特殊艺术的水平越来越高!”

展演舞台上,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融合合唱团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原创歌曲《小小指尖》。这个由上海市盲童学校学生和上海绣球花小合唱团孩子组成的团队,曾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歌声传递温暖与感动。由上海专业院团助力排演的舞蹈新作《晨光曲》在江南水乡的唯美意境中亮相,巧妙的动作编排与听障舞者的扎实功底相得益彰。全新创编的这曲舞蹈新作,令台下许多已经很熟悉这支团队的观众不禁感叹:“上海残疾人艺术团舞蹈队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明年,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即将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大考”。近10年来,上海的特殊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成绩也是不断创下历史新高:2017年,上海残疾人艺术团选送的7个节目悉数获奖,共摘得四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总成绩排名第二;2022年,上海市残联报送的8个艺术作品再次全部获奖,共获得六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成绩优异,然而,上海的残疾人文化工作者和残疾人演员非常清楚,这些荣誉得来绝不轻松。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先天性残疾发生率不断降低,即使是少数婴儿发现有耳聋等出生缺陷,也能通过尽早干预及使用辅具,很大程度地恢复功能,使得聋校等特殊学校的生源减少,也减少了特殊艺术的人才储备池。就拿上海残疾人艺术团舞蹈队来说,如今成员仅有12人,平均年龄32岁。怎样培养更多的新面孔?怎样创编更多的新作品?上海特殊艺术的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展演中,不少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市聋青技校的藏族学生带来《我从长江源头来》舞蹈,展现出西藏孩子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共同追梦的美好愿景。跨界融合戏曲表演《偶遇昆曲春满园》更是将昆曲与传统木偶戏巧妙结合,扮相俊美的肢体残疾人孙科弥坐在轮椅上演唱昆曲,听力障碍的演员携手影偶及光影艺术家在幕后演绎唯美的江南风景,既保留了昆曲的古典韵味,又赋予木偶戏新的生命力。昆曲与木偶戏都是国家级非遗,两者互相融合,演绎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创新之美。一批残奥冠军联袂演唱、残疾人与蔡金萍等名家合作朗诵等新节目,也给全场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通过与大院大团共建、邀请名家指导等方式,上海特殊艺术的水准不断提高。在2023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中,音乐剧小品《无障“爱”》还获得了“优秀群文新作”奖,展示出特殊艺术在更大舞台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未来,通过进一步挖掘、吸纳艺术人才和打磨作品,特殊艺术或将摘掉“特殊”这个定语,变为更加“平等、参与、共享”。

今天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本次展演专程邀请了长三角以及香港地区的残疾人登台交流,展演器乐演奏、手语歌、淮歌等各具特色的节目。各地残疾人演员与上海残疾人的切磋交流,也可以成为上海特殊艺术的“他山之石”。“文艺+宣传”的形式,也很好地营造了关心、关爱、扶助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