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学手语的少年们
第7版:特稿 2024-12-03

学手语的少年们

方思尧和听障人士交流

孩子们在手语大赛上

繁忙学业之外,孩子们依旧认真排练

方思尧获得手语比赛青少年组冠军 本版图片均受访者提供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获得了团体二等奖

本报记者 李一能

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让我们走近一群爱上手语的少年。

一个听说能力健全的人,为什么会去学习手语?不是在社交平台上摆几个酷炫的动作,而是全身心沉浸其中,日复一日地练习。12岁女孩方思尧的回答是:“可以帮助他人。”

2024年上海市国家通用手语大赛近日在上海报业集团大厦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手语从业者与爱好者同场竞技、切磋交流。众多参赛者中,竟有不少孩子的身影,他们中很多人和方思尧一样,虽然身体并无缺憾,却在繁忙学业之余自学了手语。

这些孩子是如何接触到手语、又是为何对手语产生兴趣?学习手语的经历,将怎样影响他们的人生?

一 指尖舞者

本届上海国家通用手语大赛上,青少年组冠军被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摘得,她就是今年12岁的方思尧。

方思尧是浦东新区民办恒洋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比赛现场,方思尧用手语深情演绎歌曲《如愿》,柔美的动作、标准的手势,赢得了全场一致好评。一位评委在点评中感慨道:“看了思尧的表演才发现,手语原来可以这么美。”

能打出赏心悦目的手语,是方思尧的天赋,也是她苦练的结果。据方思尧的妈妈顾逸萍回忆,女儿3岁起就学习舞蹈和朗诵并一直持续至今,前者给小思尧带来了柔韧的体态,后者则锻炼出小思尧自信的舞台风范。如今,这两种技能都被方思尧运用到手语上,舞蹈的美感、朗诵的台风得以在指尖呈现。

比赛现场,市残联融媒体专职摄影师、听障人士朱德春用手语与方思尧打起了招呼。“我三年前给你拍过照片,还记得我吗?你长高了,小女孩变成大姑娘了。”朱德春所说的初见,正是方思尧刚接触手语之时。两人因公益而结缘,朱德春见证女孩走进了手语这扇神奇的大门。

近年来,社会对于无障碍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能熟练掌握手语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上海市残联非常欢迎健全人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国家通用手语,并且开设了许多公益课程。

2021年7月,长期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的顾逸萍在残联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一条“爱上海·学手语”的推送,在线征集对手语感兴趣的市民线下培训,她立即为女儿“抢到”了一个名额。“在此之前,我们与手语几乎完全没有交集,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会之后或许可以帮助到残障人士。”顾逸萍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女儿多接触公益,掌握一些技能帮助他人,后来发现,方思尧能做的事情远超预期。

上了几堂手语课后,方思尧觉得很有意思,难度也不算太高,因为和许多语言不同,学习手语不用死记硬背,许多词汇即便没有学过也能大致猜到是什么意思。学会了一些词汇后,方思尧就时常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顾逸萍有时也会拍下一些视频发朋友圈。虽然只是初学者,但因为有舞蹈基础,方思尧的手语视频颇具美感,也很有观赏性。这些视频引起了培训班手语老师的注意,他们告诉顾逸萍,小思尧表现力很强,很有手语天赋。很快,他们也开始转发这些手语视频。

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方思尧学手语的积极性更高了,顾逸萍也由此开始认真考虑一个问题:如果让孩子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在未来能够成为一名手语翻译,也是一种不错的职业选择。

学习手语仅2个月,方思尧就收到了上海市残联的邀请,请她担任当年第104场手语微课堂的小老师,开课前,市残联对小思尧进行了手语测评考试。考核通过后,方思尧获得了“通用手语阳光推广大使”聘书,年仅9岁的女孩,成了上海年龄最小的“手语推广大使”。

二 初心不变

虽然有了“梦幻开局”,但在方思尧看来,学习手语并非一蹴而就,要熟练掌握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中,方思尧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因为身边很难接触到听障人士。大多时候,她只能对着残联公众号上的视频练习,准确度到底怎么样,心里也没底。

女儿学习手语不久后,有一天顾逸萍在家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偶遇了一位听障员工,顿时如获至宝。从此她经常带着女儿光顾这家理发店,希望小思尧能多和这位听障小哥哥用手语交流。

真正开始使用的时候,方思尧才发现自己学习的国家通用手语,相当于手语中的普通话,与听障人士习惯使用的方言手语有一定的区别。当然,简单的沟通没有问题。在和这位听障小哥哥的交流中,小思尧深深感受到,听障人士真的非常需要社会关爱,因为交流不便,听障人士的内心往往非常封闭,即便身处善意之中,也担心自己受到歧视,表现得非常“社恐”。

“当我用手语和他打招呼时,小哥哥非常激动,有种终于能够被理解的感觉。”方思尧说,通过和这位听障人士的交流,她不仅提高了手语水平,也对学习手语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还找到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利用自己的天赋,把歌曲、诗句用优雅美丽的手势动作呈现出来,帮助听障人士更多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和同龄人一样,学业依旧是方思尧的主要任务,即便休息日也要抓紧时间学习,学手语只能见缝插针。除了日常自学,她还会参加各种手语推广活动或比赛,通过同台竞技提高水平,发现短板和与高手之间的差距。

学习手语3年后,方思尧已经可以和听障人士进行对话交流,虽然和专业人士相比还不算太熟练,但在初学者中已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次在全市比赛中获得青少年组冠军,也是对她坚持手语学习的认可与回报。

“现在,学习舞蹈和朗诵的优先级已经排在手语之后,我们觉得这是一种让孩子参与公益的最好方式。”顾逸萍说,不论孩子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希望她能将手语学习坚持下去,因为这种技能很稀缺、社会很需要,也希望孩子永远葆有这份“帮助他人”的初心。

三 自主学习

与方思尧同台竞技的孩子们,有不少是组团参赛。因为他们的学校开设了手语课程,孩子们是通过课外兴趣班接触到了手语。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本次获得团体二等奖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是个例外——七位小女生不是通过学校兴趣班接触手语,而是自发学习有成后,“反向”推动了学校手语教学的发展。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比赛中,几位三年级的女生表演了手语配乐诗朗诵。“其实,这些小朋友的参赛故事更加神奇。”卢湾一中心教师宋立芸是孩子们的大队辅导员,据她回忆,去年学校有几位同学参加过一个视频的录制,用通用手语演绎少先队队歌,不少同学看到视频后觉得非常有趣,就自发形成了一个兴趣小组,成为了学习手语的“忠粉”。

让宋立芸感到神奇的是,这次来参加比赛的这几位同学,没有一个参加过去年的视频录制,全是在机缘巧合后发展出的“爱好者”。

“作为老师,我们其实对手语一知半解,学校当时也没有专门的手语兴趣班,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跑在了学校和老师的前面。”宋立芸说,孩子们自己会去网上找视频学习,再相互传授、相互交流,看到高手的精彩发挥,他们也会由衷赞叹,由此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手语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发现了孩子们这一兴趣爱好后,学校和老师都非常支持。这几位同学今年通过复赛后,宋立芸便和孩子们共同策划了决赛演出节目,并找到专业的手语老师进行赛前培训。经过努力练习,卢湾一中心小学最终获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宋立芸认为,比赛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努力学习手语的目的是帮助听障人士,这份善良纯粹的公益之心更值得珍视与守护。

“如果有更多的小朋友对手语感兴趣,学校会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我们考虑开设兴趣班,让手语走进校园。”宋立芸透露,孩子们获奖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学校升旗仪式上为全校同学老师表演。在她看来,这心愿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旦萌发,定会扩散四方、向阳生长。

四 未来可期

“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手语,对于手语的推广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孩子们是希望和未来。”上海三享两益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周文佳认为,近几年上海手语推广活动非常活跃,通过各方努力,手语的社会知晓度不断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2021年,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了“爱上海·学手语”的微课堂,在星巴克、东方航空、熊爪咖啡等店铺和场所推广手语,提升普通市民和听障人士交流的能力。迄今为止,上海学过手语的市民已超10万人次。如今,在上海街头的不少咖啡店里,都有听障咖啡师,不少市民可以用手语和他们进行简单交流。

2022年,上海市教委推动学手语活动走进学校,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手语,这也是推广普及手语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周文佳认为,此举有助于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听障人士,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融合。“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乐善助残的种子,学会了包容与关怀。”

此次“指尖传情 共享阳光”2024年上海市国家通用手语大赛上,就有很多青少年选手参赛并获奖。孩子们参加手语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手语歌、手语诗歌、手语朗诵等,这些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手语的趣味性,也让孩子们通过这种美好的“语言”,更加理解和尊重听障人士。

据周文佳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已有50所中小学开展了“爱上海·学手语”活动,超过上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未来还会有更多学生加入学手语的行列。

“推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老师对手语了解不深、手语微课堂无法在学校成功开展等问题。”周文佳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宣传和公益活动来提高手语的社会接纳度,同时鼓励更多的学校参与手语推广,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手语,成为打造无障碍社会重要的专业后备军,残健携手共同营造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